今天,有朋友说起当年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还有人用了“只道当时是寻常”的诗句。
说来颇为感慨。
我的地下室里,至今还存着厚厚一大捆南方周末。
大概有十年不曾翻起。
到现在,依然能够记起年新年献词。
仍然记得当年引发轰动的报道。
比如张君案。我还做了心理学分析,探究张君的性格、社会成因。
现在,偶尔去书店买杂志(因为报刊亭都拆了),看到南方周末,还会顺手买一份。
只是看了看头版标题,其他版,再也没有打开过。
1当年一路小跑去买南方周末
年的时候,刚刚进入新闻媒体。
编辑部领导,每次开会,都会拿出南方周末,看看它发了什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那个年代,很多搞媒体的,都把进入南方周末作为目标。
因为它给钱多。
当时,南方周末的薪酬大概是,每月2篇特稿,可以拿到1万多元。而很多中等城市的房价才一两千元一平。
因为它让人有成就感。
在南方周末头版发一篇稿子,很多时候会推动问题的解决。
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当事人,这份成就感,让人难忘。
因为它让人有荣誉感。
基本上,在头版来一篇,会全国出名。
每到周四,我常常是一路小跑着去报刊亭买南方周末。
因为,去晚了,就抢不到了。
2慢慢地,不再看南方周末
报纸的“黄金时代”特别短暂。
包括我在内,人们买报读报的兴趣慢慢就没了。
因为报纸没了锋芒。
慢慢地,所有有锋芒的报纸都收起了锋芒,尤其是被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