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哭,《说文》:“哭,哀声也。”即哀伤时发出的声旁。会意。甲骨文字形,从(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是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2)恸,《说文》:“恸,大哭也。”形声。从心,动声。本义是大哭。本章指放声大哭。
(3)从,《说文》:“从,随行也。”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是随行,跟随。本章的从者就是随从,跟随孔子吊丧的弟子。
(4)夫,《说文》:“夫,丈夫也。”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是成年男子的通称。本章之“夫人”,当“此人”讲,指颜回。译文
颜回死了,孔子到颜回家吊丧,哭颜回时情不自禁一直到放声大哭。在吊丧回来的路上,跟随孔子一起去的人说:“先生你今天大哭了!”孔子说:“我有大哭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放声大哭,还为了谁呢?”
?解读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本章的孔老夫子,已失常态,放生大哭。究其原因,就是上一章的“天丧予”,孔老夫子失去了天呀,能够继承自己衣钵的颜回先自己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因此,孔老夫子怎么哭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对孔老夫子哭颜回,跟从的人看不下去,似乎是觉得孔子哭得太过了,这是不了解孔子对颜回的感情有多深。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了,孔子到颜回家吊丧,哭了起来。哭,有几种情况:有声有泪谓之哭,无声有泪谓之泣,有声无泪谓之号。哭,虽然是用来表达一个人痛苦和悲伤的,但也有其他情形。比如读书读到哭泣,听音乐、看电影到哭,也有思念一个人到哭。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红楼梦》中有为报恩来人间还一世眼泪之哭。三国时期,阮籍每每郁闷出游,无路可行便悲伤痛哭,叫作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唐代有个人叫唐衢,每次读文章都要哭,喝完酒也要哭。在本章,孔子是哭弟子的,又哭到什么程度呢?本章有一字“恸”用了四次。“恸”字作何解,后人皆根据汉儒以后的注释为依据。郑玄注:“恸,变动容貌。”马融注:“恸,哀过也。”皇侃疏:“恸,谓哀甚也。既如丧己,所以恸也。”朱熹集注:“恸,哀过也。哀伤之至,不自知也。”这些注解,不是指哭时什么样子,就是指哭到什么状态,总之不能从文字中体会出孔子哭的具体程度和状态。在一章中出现四次的一个字,显然是对表达本章内容的关键。这一章就是为了表现孔子哭颜回时,哭到什么程度。恸,《说文》的注解是“恸,大哭也。”这种大哭是声音很大,眼泪很多,已经让周围的人感觉孔子哭得有些太过了。“子哭之恸”应为“子哭之恸之”。之,代指颜回。是说,孔子哭颜时回情不自禁一直到放声大哭。可见孔子已经悲痛到极点,对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无法再控制,伤心至极才使然。从者曰:子恸矣。从者,跟随孔子的弟子。在吊丧回来的路上,跟随孔子一起去的人说:先生你今天大哭了!有恸乎?孔子仍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所以对跟随的人说:“我有大哭了吗?”非夫人之为恸,是“非为夫人恸”的倒装形式。夫人,那人,指颜回。之,专作帮助倒装句用的,没有实际意义。而谁为,应为“而为谁”。而,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还”。意思是说,不为这个人放声大哭,还为了谁呢?这也充分说明,颜回是孔子弟子中唯一让他如此伤心的,再没有第二个人。正如上一章孔子听到颜回死亡的消息说,天丧予,我失去了天呀;而子路死后,孔子说,天祝予,我只能向天祷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