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历史细节、解构精神、多元聚焦等方面,考察二史的中国文学史观,分析其所呈现的欧美学术思维传统,考察后者对前者在文化史方法、风格性统一、学术性规范上的纠正提升,这有助于今后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再超越。关键词:《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域外书写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学史的域外书写,以年梅维恒(VictorH.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Columbi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和年孙康宜(Kang-iSunChang)、宇文所安(StephenOwen)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为代表,以他者视野打破了中国学者固有的中国文学史观。本文通过比较这两部欧美学界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异同,来探讨域外中国文学史观的生成。一、两部域外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概述当下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域外书写中国文学通史,是《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简称“《哥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简称“《剑史》”)。《哥史》是由梅维恒带领超过40位学者编纂的《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选》(TheColumbiaAnth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Literature)及其节选本的补充读物,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发行,中译本于年在新星出版社推出。而晚出的“剑桥世界文学史”系列之一的《剑史》在孙康宜和宇文所安的主持下,由北美学界15位学者共同完成,目的在于“质疑那些长久以来习惯性的范畴,并撰写出一部既富创新性又有说服力的新文学史”,简体中文版于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繁体中文版全本于年在台湾联经出齐,较之英文原版,联经版将部分内容加以更新。《哥史》与《剑史》的里程碑意义表现在二史在域外中国文学书写史上的特殊地位:第一,时段通史性。一般的中国文学史都限定在古典文学时段,对现当代文学往往予以标明而单列成书;二史则打通文学时段,不以古典/现代区分中国文学。第二,文类并包性。有些文学史侧重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主要文类而忽视边缘文类,有些文学史单独叙述某一文类;二史则兼容并蓄,除主流文类外,还将口头文学、通俗文学、说唱文学、民间文学一并纳入加以探讨。第三,接受普及性。二史知识体系建构深入浅出,既适用于专业学者的研究,也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欧美高等院校的东亚系多被列为主要教材和参考书,且二史都有中译本,回流到中文学界再度引起
他者视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哥
发布时间:2020-12-30 13:58:39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