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来份《扬子晚报》!
我要的漫画今天到了没?
昨天不就说《青年文摘》能到的吗?
……
你最近一次去报刊亭是什么时候?
No.1
姑苏区全面清理闲置报刊亭
29处报刊亭已被拆除
报刊亭最辉煌的时候,在苏州随便走段路就能看见一个报刊亭。那个时候,我们都曾是某份杂志的忠实粉丝,到了发售的时间,就会跑到报刊亭,一边询问老板“我要的杂志有没有到了?”,一边焦急地等着这份杂志的来临。
但现在现在的我们总习惯盯着手机屏幕,对文字的耐心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苏州的报刊亭也是越来越少,很多报刊亭就因为经营不善而闲置空置了下来…
最近,姑苏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要求苏州市公共信息亭有限公司对姑苏区内信息亭进行全面梳理,并于11月30日前自行拆除闲置的信息亭,逾期将一并清理。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姑苏区已经有29处信息亭被拆除。
No.2
还在营业的报刊亭老板
他们这样说
前段时间,小编走访了苏州几个还在营业的报刊亭老板,在报刊亭逐渐没落的当下,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
01>做到退休就不做了
从业21年彩虹新村
刚到彩虹新村时,窗口外面还没什么报纸、杂志,里面则堆着不少待整理的报刊。大爷快退休了,戴着老花镜,忙里忙外收拾着,报纸码好,杂志夹在窗口上。边整理边和我们聊着天,很健谈。
来这儿老一辈的人比较多,喜欢买《参考消息》和《环球日报》。一奶奶约莫八十的年纪,颤颤巍巍走过来,大爷替她拿好报纸,奶奶便走了。“眼熟,就送了。”
穿白色西装的爷爷头戴灰色礼帽,风度翩翩。他小心翼翼地从兜里掏出硬币,随后大爷找了他五角钱。
而年轻人买报刊的却很少,也就还有稀稀拉拉的学生买《读者》、《意林》这类杂志。小编看到了一个很眼熟的名字——《爱格》。
小编高中时,中午回家路上经常替同学带《爱格》、《伊周》之类的杂志。到了学校,杂志便被疯抢,预约的人还有不少,排到了两三天后。那时的我们,一本杂志就能开心半天,可现在,千金难求。
在聊到出摊时间时,他打趣道:“和事业单位一样。”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早上六点半就开了,要是什么报刊还没到,大家还会“发火”。
大爷打算做到退休,之后就要顾顾家了,帮忙带带孩子。等到大爷退休,这家报刊亭或许就要关门了吧!
-
02>靠代收水电费盈利
从业23年家乐福(福星店)
这家报刊亭位于家乐福(福星店)前,光顾这儿的大都是对面友联二村的居民。郑阿姨来这儿不过四五年,但开报刊亭却有23年了。
现在,郑阿姨靠代收水电费盈利。十分钟左右,便有5位来这儿缴费,大都50多岁年纪的人。据郑阿姨说每个月15-25日是缴费高峰,也就这时候比较忙了。
郑阿姨一家四五年前在泰华商城附近开报刊亭,那边拆迁后,便搬了过来。郑阿姨回忆,起初,他们在路边有个烟杂店,每天下班时间便在门口支个摊卖报纸。能不能出摊儿全靠天。
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报刊亭。那时,《姑苏晚报》、《扬子晚报》还都是下午出刊,每次都是自己去拿,再后来,变成了早上由送报人送过来。
现在报刊亭也生意不行了,再坚持一段时间,郑阿姨一家也不打算做了。至于以后做什么,他们也都还没想好。
-
03>三元三村只剩最后一家了
从业22年三元三村
从三元三村正门直走约米,便看到了这家报刊亭。报刊和烟都放在亭子外面,亭子里堆放着杂物。平时,孙奶奶便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歇息。报刊亭对面,几位爷爷在下着棋。
孙奶奶一家一开始是在报刊亭的斜对面卖报纸,后来搬到了这儿。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开门,到了七点才关,冬天也是如此。
以前,三元三村有五六家报刊亭,现在只剩他们一家。对面二村和旁边四村的居民都会过来买报纸。孙奶奶说,这两位爷爷便是对面二村的。
翻了翻报纸,小编发现,最下面还有3月15日的《苏州日报》,有两本杂志还是年的。在问及是否有其他时间比较长的报刊时,孙奶奶说,都当废品卖掉了。她还说,以前卖得好的时候,《扬子晚报》一天能卖出份,现在也就30份这样。
柜台上,一个97年的搪瓷杯引起了小编的注意。孙奶奶说,那是她下岗之前单位给的,她用到了现在。下岗后,她便陪老伴一起开报刊亭了。
-
04>从第一家开到最后一家
从业18年淞泽家园
“我打算从第一家开到最后一家。”这是叶叔叔的豪言壮语。这个报刊亭位于淞泽家园一区,在那一片是第一个开的。报刊亭门可罗雀,远看略显孤独。
为了维持生计,叶叔叔除了卖报刊,还会出售零食、饮料、玩具和香烟之类。这也是现存报刊亭普遍存在的情况。叶叔叔说,也就一些老人还在买报纸,卖不完的要么退回,要么卖到废品站。
报纸上,放着一个算盘,叶叔叔用来算账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恐怕也就一些老字号中药店还在用了。
叶叔叔非常爱看书,也爱收藏书。他坐在报刊亭里,一本泛黄的书放在腿上,悠闲地看着。“手上这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这本《红楼梦》是五十年代出版,家里还有本清朝的字典。”
叶叔叔的“豪言壮语”让人感到一丝欣慰。幸好,还有人会坚持下去;幸好,还有再看到报刊亭的希望。
-
05>其他报刊亭
▲三香路
姜阿姨的这家报刊亭在三香路上,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已经不算是报刊亭,而是小卖部。姜阿姨说,只卖报刊一年也就赚回房租费。
现在送报的人也不送了,交接的人都没有,进货也就只有去文化市场了。送报人和文化市场是报刊亭的两个进货途径。
她自己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便一直做着。要是家里忙,也会有一个月不开的情况。
▲医院
医院的缘故,这里的报刊亭还会卖病历,医院旁边的报刊亭也是。老爷爷穿着白色衬衫,戴着老花镜,坐在报刊亭里认真地看着报,有人过来时才会招待一下。在问及一些细节时,爷爷说他不是这儿的老板,自己只是个打工的。
▲文星广场
独墅湖高教区报刊亭非常少,虽然导航上有几处,但去了文荟广场的报刊亭后发现,那儿只是小卖部。位于文星广场的这家报刊亭只卖《南方周末》,其余都是杂志。
可过来买杂志的并不多,买香烟的男生却不少。问了附近一公寓的保安,据他所知,除了文星广场这家,附近没有报刊亭了。
在走访过程中小编发现,报刊亭行业的落寞似乎比我们想象中更糟糕,寥寥几本杂志,无人问津。来往的人很多,大多是买水问路罢了,报刊亭变成了“便利店”。还有更多的已成为空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科技在进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变化。报刊亭往日的红火不再,变成了今日的凄楚景象,不禁令人唏嘘。趁报刊亭还没完全消失,再多看它一眼吧!
报刊亭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
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
你和报刊亭之间有什么故事?
点击“留言”一起来分享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