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您现在的位置: 南方周末_报纸历史 > 报纸广告 > 快来看高手画的国画花鸟,赏心悦目,一看

快来看高手画的国画花鸟,赏心悦目,一看

发布时间:2023-4-25 13:55:12   点击数:

笑傲东原“一枝梅”

——花鸟画家梅建华和他的花鸟画

自从调入县城工作,我就知道县里有个画梅花的画家,名叫梅建华。而且见过他的几幅以红梅为题的作品:梅花盛开、凌雪傲霜、生动传神,艺术水平相当高。巧的是,这绘画题材和他的姓一致,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并作为主攻题材。后来,我在企宣科工作时,正逢山东省委宣传部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职工书画征集活动,我负责搜集县内作品,见过梅老师参加比赛的一幅画。令人惊奇的是,这却是一幅绿梅,名为《铁骨生春》,整幅画作透着一种美丽而且不屈、顽强、生生不息的精神,寓示着我们民族精神中也饱含梅的品格。后来,这幅作品在全省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得到各位省书画专家的好评获了奖,足见他的艺术创作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和梅建华老师有了交往,有时是在他规律地锻炼身体的途中,有时是在小聚时,对他有了较深的了解。感觉他话语并不多,文静儒雅、平易谦恭。其实,他的为人在画坛有口皆碑,他的作品在东平画坛更是一枝独秀,因东平古称东原,他的花鸟画独树一帜,因此在书画届有“东原一枝梅”的美誉。

他自幼喜爱国画,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拜齐白石弟子赵华岩先生为师学习绘画。以后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书画理论基础。在创作实践中,当代花鸟名家林成翰、朱全增、于希宁等都多次指导过他,使得他在绘画道路上越走越远。几十年来,他凭借自己的艺术天分、对绘画艺术的悟性和勤奋,在书画艺术的海洋里遨游、搏击,创作出一幅幅精品力作,展现出艺术的无穷魅力,给人们带来无穷的艺术惊喜、艺术享受。

自然,但作为职业画家,虽人称“东原一枝梅”,但梅建华并不只画梅,而是主攻写意花鸟画,是一位花鸟画家。他涉猎绘画题材广泛。在他的笔下,梅、兰、竹、菊、荷、牡丹、桃花、芦苇花、桃、杏以及鹰、翠鸟、燕子、鸡、金鱼、鳜鱼、虾等等题材,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形态各异,各具不同的韵味,令人目不暇接。画牡丹,谓之《国色天香》;画金鱼,称之《金玉满堂》;画线条柔美、顺畅的鲤鱼取名《六顺图》;画数枚桃子则是《多寿图》了。此外,《报春图》、《双艳图》、《雄风图》、《空谷幽香》、《鲤鱼龙门》、《苍空》、《锦绣前程》、《个个成龙》等,不胜枚举。这些作品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积淀,富有强烈生活气息,形象简括生动,色泽丰富明丽,格调秀润清雅,用笔古拙苍劲,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徜徉他的画作间,就是在艺术的世界漫步,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强烈的美感,人生的许多美好尽在其中了。

艺术作品是画家情感生活与艺术相互交融的结晶。这时他人已中年,但却处于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作品融自然美、生活美与艺术美于一体,他始终以大自然为师、以生活为源,把艺术之根深植到生活的沃土之中。他妙思如泉涌、形聚于笔端,用传统手法营造现代风韵,把生活提炼升华到一个艺术的、新且美的境界。传神、写意、抒情是中国绘画的艺术特色,这些在梅建华的作品中有鲜明的表现。

纵观梅建华的写意花鸟,富于创新意识、充满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随情动、意随笔浮,即兴而作,抒发出画家胸中浩荡之气。无论是傲雪的寒梅、报晓的雄鸡、满堂的金玉、牡丹的国色,处处充满勃勃生机、闪烁着炽热的情感,展现出画家博大坦荡的胸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更加自信,笑傲画坛。

90年代,他就步入全国书画领域。自年他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后,他的作品就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类书画大展,百余幅作品入选省、市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金奖、一等奖。在《中国书画报》、《光明日报》、《扬子晚报》、《泰安日报》等知名报刊上发表各类美术作品余件,山东电视台、泰安电视台等作过专题报道,部分佳作被泰山美术馆,北戴河美术馆,桂林博物馆收藏。他现为中央电视台国礼文化联合会理事,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泰安市美协理事,东平县美协、书协副主席。他的艺术简介及代表作分别入选《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当代画家大辞典》等十多种大型辞书。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只有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用艺术的慧眼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发掘、领悟、感悟那些对人们精神世界健康有益的事物着力加以表现,才能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我觉得,一个成功的画家,甚至于大师、大家,都有不可或缺的相同点:

自身修养成的人品。这是一切艺术、非艺术门类成果的前提、根本;

文化作底蕴的作品。这是达到艺术高度的必备营养,营养越丰富,作品越厚实;

绘画的天分与努力。由悟性促进健康成长,在努力实践中的提高,共同的成果、积累引发质变,达到新的高度;

艺术的灵感。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如同掘开的一眼泉水。作品的题材、意境都源于此;

表达的技巧。无论白描、勾勒、勾填、泼墨还是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光暗及情态神韵,都是绘画技巧,没有技法就没有作品。但这是依托、承载思想内容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如果把艺术作品比喻成树,那么画家人品决定树的生命,文化修养是树的营养、魂魄,表现技巧是茂密的花、叶、果,灵感则是年轮,悟性、毅力促使树茁壮成长。有了这些,作品才能根深叶茂立于艺术之林,才是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才真正完美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表达。

山东艺术学院画家王福才教授看到梅建华的画作后,欣然为他填词《浪淘沙·读梅建华画梅有感》:把盏望故城,戴村潮涌。梁公泼墨写太翁,闻听月岩说古谣,声声不穷。重访清水桥,岁月匆匆。东原一枝梅正好,方信来年花更红,谁与君同?

期待并且有理由确信,来年花更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0learn.net/bzgg/15319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