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案例分析
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
谢茂
曹大和案后,铁路公检法酝酿变革——曹大和案采访手记潇湘晨报记者薛小林
坐火车是每个普通中国人刻苦铭心的经历。尤其是春运,买票难,坐火车拥挤,列车员态度还不好。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曹大和案报道也引起了我对铁路的反思。这个制度年后从苏联复制过来,很多事情都变了,但铁路几十年如一日的依然如旧,人称“铁老大”,是中国极少数维持绝对垄断的行业之一,市场经济最后的壁垒。
曹大和只是铁路制度生出的悲剧中的一个,可值得讨论反思的地方很多。对于列车长该不该捆绑曹,有争议,因为经常发生精神病人列车杀人事件。但一切只能在法制框架内进行,每个人的指责权利都应该由法律来赋予和限制,也许这就是它给我们的启示。
1线索:成准强的亏欠年10月,国庆长假过后不久的一个深夜,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一篇特别的帖子。发帖人自称成准强,在坐次列车的时候遭遇到一件事,列车长把乘客绑死了,他就在旁边目击全过程,并曾经阻止,但没用,最后乘客曹大和还是死了。这篇帖子无异于一份证词,帖中留下了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
成准强是在广西来宾见证了曹大和的尸体被送下车,打电话报案,前往派出所做笔录,陪同曹大和的家属一起和铁路方面协商的,赴贵州仁怀协助家属处理好后事后,写下事件经过发在天涯论坛上的。后来,我了解到,成准强是学法律的,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基督徒,他说自己站出来的原因是“试图挽回人的一点尊严”。成的推动也成为事件曝光的关键。
当晚我就照着帖子中留下的电话打过去,由于太晚,在初步核实帖子真实性后约好第二天采访。南都网事记者当天已看到帖子,采访了成准强,第二天稿子已见报。第二天我将问题打印出来,上午十点电话采访了成准强,跟他聊天不到一小时,基本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
成准强和曹大和萍水相逢,素昧平生,坐火车时,两人的座位不远,成坐在曹的右后方。曹大和先是坐着,后来躺着,被捆绑时也是躺在座位上的。成准强在旁边看着列车长捆绑曹大和,事先请列车长不要绑,认为曹的情况对其他乘客并不构成威胁,但列车长还是对曹进行了捆绑。后来成又去请求列车长松绑,并问列车长出事怎么办,列车长回答:“出了事,我负责。”成说,“你负责,那我一定会作证”!
下午我整理录音、交稿,第二天对话稿见报,被广泛转载。成准强的讲述无法避免个人的情绪在,他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自己亏欠曹大和,也提到了其他人的沉默,并表示理解。成在生活中本是一个宅男,但他非常认真地把这件事件作为生命中的一次考验,从他身上表现出的公民精神,和曹大和作为农民工的不幸遭遇,打动了许多人,很多网友留言支持成的义举。
2调查:曾要女朋友去火车站送手机对话稿见报后,我决定继续深入调查,于是去了曹大和的家乡贵州省仁怀市。仁怀市是茅台酒产地,曹家在离市区20多公里的公路旁,老旧的平房设施简陋,家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曹大和生前和弟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弟弟和他长得很像,每次采访遇到这种情形,我就隐隐心悸。曹本要修房子,但没钱,只有出去打工,外出前平整的宅基地仍在。我根据其家属提供的死亡证明,电话采访了被派去抢救曹大和的来宾当地医生,医生介绍,他们被通知上车急救的时候,曹已死亡,身体盖着白布。
调查过程中,公众对目击者成准强的行为反响很大。我也想知道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想在贵州和他见面,但他已在去北京的火车上了,为曹家找律师。我只好电话采访,打电话过去时成的手机快没电了。为了赶稿,我就要我女朋友在火车经过长沙时,送手机给成准强。火车在长沙只停了几分钟,车停下来后,成准强朝我的女朋友走来拿手机,我女朋友没反应过来,以为是抢劫,吓了一跳。没想到成的手机型号和送去的手机一样,就互换了电池,最后才电话采访上。采访完后才知道成准强是双峰人。我在贵阳网吧写了篇成准强的人物稿。后来听说《南方人物周刊》要评选成准强为年度50人,被他婉拒。
为了了解曹大和在佛山打工以及患病、返家情况,我在广州、佛山交界处的一个工地,找到送曹回乡的李永昌,李在那里修地铁,即现已通车的广佛城铁。曹大和在来后的短暂的几天里,曾下到地下数十米送过一壶茶,没几天病情就发作,开始胡言乱语,晚上大喊大叫,甚至跑到工地旁边的高速公路上去。在和他的家人沟通后,三个同乡委托送曹回家。我问三个同乡为什么要列车长捆绑曹大和,他们说列车长坚持要绑,他说要捆就捆了。
一个多月后,曹大和的妻子熊堂连打我电话给我,说司法鉴定出来了,我就要熊传真过来。司法鉴定书内容引用警方的询问笔录,称曹大和是被护送他的同乡捆绑而死的。我电话采访了鉴定机构,对方承认做过该鉴定。报道一出,舆论哗然,年末,该案被网络媒体评为当年的十大奇案之一。
3落幕:见法院院长时开着录音笔年1月,我在事先得知案件开庭的消息后,赶到贵阳。庭审在贵阳铁路法院进行,开庭前,我在宾馆见到了成准强和律师张凯。作为事件目击者,成准强并未获邀参加庭审,他欲进入旁听,但在法院大厅,他被几名法院工作人员拉走,强制架走,限制在办公室。
我在出示证件,交出相机等设备后,进入法庭,入场前本被告知不能带录音笔,我带了录音笔,过安检时没被发现。这是一场准备充分的庭审,旁听席上坐满了人,但曹大和的家属只得到了4张旁听证,获准参加旁听。
律师在三次要求成准强出庭作证后,法院同意了成准强出庭。在法庭上我也第一次见到了列车长黄建成,之前一直想采访未成。黄表情轻松,陈述时道歉,语气义正词严,称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捆绑曹大和。
参加庭审后,我被法院院长邀请到了办公室,为了抓住采访机会,我同意前往。进门后,架势吓人,我边说话就有个人拿着电脑在旁边记录。院长不知道,我的录音笔也是开着的。他问我前次报道家属开庭后才接到参加庭审通知,实际上他们没有开庭,报道是否失实。
语带恐吓,我多次重申,我的报道系职务行为,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向报社投诉,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纠缠了很久,最后我执意离开。
一审判决出来后,我写了个消息,但见报稿用了新华社的稿子,基本上是引用判决书内容,但这不是一份公正的判决书,也不是一次公正的判决,列车长判二缓二。这是事件结尾留下的遗憾。
后来我把庭审录音给了律师张凯,张给了南方周末同行,他们以此案为由做了几篇关于铁路司法体制的稿子。后来又传出铁路公检法即将转制的稿子。后来又传出铁路公检法系统即将转制划归地方的消息。这也许是巧合。
优秀报道者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具备的基本品质,而良好的职业修养则是优秀记者的必备素质。潇湘晨报记者薛小林年报道的“贵州农民曹大和在火车上被捆绑致死”事件,获得了业界的肯定。这篇采访札记,记录了他采访“曹大和事件”的心路历程,在采访中他身上彰显的人文关怀,细致严谨的举止,尤其是他面临恐吓仍坚守正义的行为,体现出了优秀记者的职业素养,这也是他荣获年湖南新闻奖一等奖的关键性原因。下面我们以这篇采访札记入手,具体谈谈他身上流露出的职业素养。
首先,体贴采访对象,富有同情心。记者在网上获取新闻线索后,第一时间与爆料人成准强取得了联系,由于联系上的时间较晚,记者没有紧追他采访,而是顾惜了成准强的晚间休息,在初步核实帖子的真实性后,记者主动挂掉电话。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细微的关怀体贴。记者前往曹大和家乡进行调查,当看到与曹大和相貌神似的弟弟时,顿感隐隐心悸,瞬间引发了记者的铁汉柔情,对这个素昧平生的曹大和心生同情。
其次,细致严谨,力求真实客观。记者看到曹大和事件目击证人的发帖后,凭借其新闻敏感,迅速捕捉到了这条新闻。第一时间与发帖人成准强取得联系后,他并没有急于采访,而是首先向发帖人核对事件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性,但并不是每位记者都能做到。之后,记者在做成准强人物报道时,当得知成的电话电量即将耗完,他便委在采访对象附近的女友去火车站送手机,这一点体现了作者办事的周到细致。
记者前往曹大和家乡贵阳,对“曹大和”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先后采访了成准强、护送曹回家的李永昌、在火车上抢救曹的医生以及对曹大和尸体进行鉴定的鉴定人员,通过对这些细致全面的采访,体现了记者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更是彰显了记者的严谨负责态度。在面对司法鉴定书的内容不是法医进行鉴定的而是之前警察询问的结果时,记者在采访鉴定机构后掌握事实后,敏锐捕捉了这一事实,并进行客观报道出来,舆论一片哗然,由此“曹大和”案件成了十大悬案。
最后,灵活应变,不畏艰难求正义。曹大和的离奇死亡,曹家人将铁道部告上了法庭。年1月,曹大和案件在贵阳开庭审理。而这是场法院“准备充分”的庭审,庭审期间不允许目击证人成准强旁听,曹大和家人也只发了4张旁听证。面对法庭种种行为,记者带着正义之心,没有按法院的要求在参加庭审前上交录音笔,而是进行灵活处理,把录音笔带进了庭审大厅进行取证。
一审结果列车长判二缓二,“这不是一份公正的判决书。”记者认为不公正,前往法院院长办公室,而院长摆架子,多次责难记者。先是派人在旁边用电脑做谈话记录,二用恐吓的语气多次诱导记者的新闻报道失实。面对院长的多次责难与纠缠,记者顶住压力,没有屈服,坚持自己的正义立场与事实真实性原则。由于某种原因,记者写的消息最终没能见报。之后,他没有放弃对正义的坚守,把录音资料转交给了南方周末的同行,南方周末的记者做了几篇有关铁路司法体制的稿子,之后,就传出了铁路公检法系统即将转制划归地方的消息。
——END——
往期推荐原创
大鱼
原创
我眼中的记者职责
原创
失落的村庄
原创
“匠”·人·生
南方传媒书院
道南正脉,毓德树人
新闻黄埔·记者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