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钟亦可
编辑
未生
马蜂窝被“捅”事发一周了。
▲马蜂窝被爆料号称的万“真实点评”中,有万是抄袭于同类竞争品牌。
这一周里,各方消息满天飞,造假、抄袭、水军产业、点评类平台,甚至衍生到投资暗战的阴谋论。
尽管连马蜂窝CEO陈罡都不能否认“点评数据方面确实存在部分问题”,但依然有资深人士分析:这次马蜂窝被黑了。
毕竟,刷点评、编造原创内容在业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产业链。
潜台词大概就是:这事儿大家都干,为啥偏偏爆料我?
只是,在马蜂窝被捅出来之前,或许只有我们这些等着被割的韭菜还不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罢了。
part.1
你以为只是吃个瓜,殊不知都是“注水瓜”
当你zqsg(真情实感)地为着马蜂窝造假事件在网上“吃瓜”的时候,不知道马蜂窝事件本身有没有成为一个警钟,来提醒你前一秒刚刚赞过的微博评论也可能出于水军之手。
这年头真是吃瓜都吃得提心吊胆。
吃瓜也就算了,毕竟除了情感折扣,好像也没啥损失。要命的是,“Madein水军”已经侵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个领域坐等你乖乖上门。
曾经,我也天真地相信所有点评背后的用户都是如我一般单纯善良、丝(没)毫(见)不(过)做(世)作(面)的淳朴少年。
“妈妈用了觉得很好“、“同事用了觉得很好”、“女儿用了觉得很好”
我真的以为这些妈妈/同事/女儿用了都感觉良好,丝毫没有考虑到这种紧致抗老化的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年龄层跨越问题。
至于那种动辄字小作文、极尽溢美之词的华丽买家评价,除了扼腕叹息自愧不如一脸膜拜只想种草之外,我好像也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这就是卖家靠产品实力征服吧。
▲如此真挚的买家评价,我只能甘拜下风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一种评论叫“高级买家秀”,俗称“托儿”。
也没有多余的心眼去质疑“为什么连路人的身材都这么好”、“看她们的男朋友多会打光啊”、“图片的画质如此清晰,放大甚至可以看到拉链细节处的精致”。
然而收到快递后的现实,却不是一般两般的脱轨。
▲效果大概就是这样
当然,这些坑只是漫长“魔幻点评奇遇记”中的冰山一角,除了淘宝,还有大众点评、美团、微博、贴吧……
上次,在豆瓣看了一篇影评,他说《爱情公寓》大电影特别好看,有笑有泪有情怀,我信了。
然后我哭着出来了。
上上次,在大众点评上撞进一家美发店,好评个顶个,话语真实不做作,连追评图片都跟专业精修似的,没打算剪发的我也被安利得动了心。
于是,满怀期待预约排队了两小时,点了这家网红店身价最高的Tony老师,以为终于可以等来魅力变身。
但事实是……走出店门口,我直接一口气杀去帽子店。然后在38℃的广州,顶了两个月的帽子,才堪堪掩盖过去被剪坏头发的尴尬期。
当我还抱着人与人之间仅存的信任,打开马蜂窝刷游记和点评,准备来一场开解自我的旅行时,马蜂窝被捅了。
part.2
我们不造假,我们只是原创的搬运工
马蜂窝被捅之后,业内一片“欢欣鼓舞”。X博、X信、X宝、携X、今日XX等前辈相视一笑:终于轮到你。
半个同行的携X率先点赞:没事兄弟,这事儿主要还是看脸,只要你脸皮够厚,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X博水军则表示:出了事儿找我,除了马蓉的事儿摆不平,其他的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活多活少,绝不嫌弃,十五分钟就还你一个清清白白的马蜂窝。
今日XX点头:技术是无罪的,都是算法自己动的手,我们什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