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生中的各阶段,自尊程度与社会关系都会有很强的相互联系。了解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社会关系的状态;而了解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情况,也有可能推测其自尊水平。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
南方周末记者王江涛
责任编辑
朱力远
自尊是一个涉及自我评价的心理概念,用以衡量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整体表现的态度,在经典的自尊心测量表中,通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感觉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你是否觉得自己至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等等。从内心更肯定自己的人,自尊程度更高,而那些总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甚至一无是处的,则自尊程度越低。心理学上的自尊跟日常交流中的个别习惯用语有一定出入。比如有的人说“某某自尊心强,说他几句就哭了或暴怒了”,这里的自尊心强很可能是一种错误认识,因为,自尊心强的人总体上是对自己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如果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高度敏感、反应强烈,很可能意味着他缺乏自尊,怀疑自我。这一心理特质既影响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也影响一个人如何去对待别人。已经有大量研究指出了自尊程度与人们社会关系发展之间的联系,比如高自尊的人,与伴侣之间的关系满意度更高,以及人际关系恶化会导致一个人自尊程度变低。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长期缺乏有力的证据,未形成共识。年9月26日,一项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的研究认为,人在一生中的各阶段,自尊程度与社会关系都会有很强的相互联系。1亲子关系可以塑造人的自尊水平
最新研究由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米歇尔·哈里斯(MichelleA.Harris)等人完成,通过对以往二十多年相关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发现无论年龄、性别、种族,自尊和社会关系都是存在联系的,可以相互预测。这意味着,不管是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还是同事关系,了解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社会关系的状态。而了解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情况,也有可能推测其自尊水平。类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这里面,研究最多的要数儿童时期自尊与亲子关系的影响了。比如,年代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就发现,婚姻中夫妻冲突会对正上小学的女生的自尊产生负面影响,冲突越严重,孩子的自尊程度越低。而年以来,米歇尔·哈里斯等人对儿童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所给予的温暖以及支持能够提高儿童的自尊,甚至在进入青少年时期,以及成年后,也能产生影响。这些显示,早期亲子关系很可能在塑造一个人最初的自尊水平上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社会关系影响自尊,比较经典的理论甚至认为,自尊就是他人对自己反应的呈现,一个人自尊水平如何,就是看别人对其认可程度,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无非是通过他人的眼睛和社会的眼光。如果一个人从外界的社交关系中感受到了在乎、重视,他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自尊程度高,反之,则表现出低自尊。不光是儿童的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成年人中,社会关系对自尊的影响也早有研究发现。比如浪漫关系会影响自尊,关系质量和满意度可以预测爱情中自尊的发展。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心理学家凯瑟琳·沙夫赫斯(KathrinSchaffhuser)发现,爱情中的关系满意度甚至可以预测两年后的自尊水平,但只有同伴所报告的关系满意度才发现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报告的满意度则没有发现这种效应,这一研究发表在年的《人格研究杂志》(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上。类似的自我报告的关系满意度对自尊水平没有预测力的情况不是个例,显示出恋爱关系中,来自对方的对二人关系的满意度可能对个人自尊的影响更大。而针对儿童的亲子关系研究中,也有发现这类奇特的现象,虽然总体上父母给予儿童温暖可以影响儿童自尊程度升高,但只有儿童自己报告的父母给予的温暖才有这种影响,如果是父母所介绍给予儿童的温暖和支持的情况,则没有发现这种联系。这一现象尚没有确切的解释。但显然,儿童自己是否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对其心灵成长更重要,有时候,父母单方面觉得自己出于爱,产生的实际效果可能并非如此。从这些也可以看出,自尊这一心理概念虽然常见,但所牵涉的来自社会层面所施加的影响十分复杂。2低自尊的人难以处理好社会关系
而从自尊的情况再看社会关系的发展,理论的解释力显得更加鲜活了,那些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夫妻吵架、同伴不和、朋友多寡等,似乎都能从自尊情况上找到一定缘由。按照风险管理模型的解释,在社会关系中,低自尊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焦虑,这种感知到的焦虑会改变他们对社交关系对象的信念。一旦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或尊重,就会采取疏离的方式,与恋人、朋友等社交对象保持距离,以便后面被嫌弃或拒绝时不会受伤太深。这点在一些恋爱关系中表现得很明显,有些人特别容易患得患失,任何细微的线索都会让他们开始怀疑对方是不是开始嫌弃,不再喜欢自己了,并开始怀疑自己,他们其实无形中对恋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情感需求。而这些都可能会影响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满意度,并影响亲密感的发展,导致关系变得更脆弱。类似的行为也让推测一个人的自尊程度有了可能。那些总觉得自己能力差,避免挑战性任务或竞争的,很可能就是低自尊的人,那些表现得更不自信,不主动,对压力和变化难以适应的,也可能是低自尊的人。恋人或婚姻关系中发生冲突的频率也是一个重要信号,由于低自尊的人超强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更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更频繁爆发冲突。在这样冲突的情形中,如果还不能采取建设性的解决策略,去避免冲突升级,那么关系显然要受损,关系满意度会降低。那些找到了妥善应对方式的伴侣则可以适当减缓来自低自尊的负面影响。这也说明,自尊作为一个自我评价的心理概念,在影响社会关系层面,并不会单独产生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心理因素和行为、机制的影响,可能会让关系有所改善,但也可能进一步恶化。低自尊儿童行为研究的结论也很有代表性。早在年初,一项爱尔兰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校园霸凌行为与自尊有着明显的关系。无论是霸凌中被欺负的一方,还是主动欺负别人的一方,自尊水平都低于未牵涉霸凌行为的。而且,被欺负或欺负别人的频率越高,自尊水平越低。鉴于这种很强的关系,研究者建议父母和老师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尊,避免青少年或儿童感觉不到自己价值的情况。对照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常在家被父母打骂、忽视,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还长期默默承受不告发的,从自尊方面看,很可能已经习惯了自己卑微的状态。3正确认识自我价值
除了具体的关系,也有证据表明自尊与特定行为和疾病也有联系。比如使用社交媒体成瘾,年,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更可能使用社交媒体成瘾,这种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可能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尊的需求,抑制对个人价值的负面评价。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一些人在实际生活中,与在网上反差极大的一种可能性,虽然实际生活过得很不满意,但通过虚拟的网络,人们得以逃离现实生活,换一种活法。至于自尊与抑郁症的关系证据就更多了。至晚从年代,已经有抑郁理论认为低自尊是抑郁症的一个特征。现在抑郁症诊断中,“感到自己没有价值,过度内疚”等,也是诊断依据之一。大量研究都支持低自尊可以预测抑郁症,也有一些研究认为,青春期的抑郁症也能通过是否能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来预测。围绕自尊,一系列社会关系可谓环环相扣。从较少的社会支持发展到低自尊,而低自尊的人又更容易有一个较差的社会关系体验,这反过来又可能会继续降低其自尊水平,形成恶性循环。不过,最新研究也指出,如果是正向反馈,这种对自尊的积极作用的累积会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从儿童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发展出青春期积极的同伴关系,再到成年后,自尊继续强化,让人一生受益。因此,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很重要。不自负,也不贬低。而且自尊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会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提升外,对很多人来说,早期的成长环境虽然已无法改变,但通过制定目标,取得成功等体验,一个人可以不断体验肯定自己的感觉。更关键的是要及时对内心萌生出的“我就是一个失败者”的声音保持警惕。一时的生活、工作打击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倘若就此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只会止步不前,相信自己能找到更适合的路径,人生才有更多可能。既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要不断向前。其他人都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