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去了一趟西江的河心岛。
晚上,浏览了一下本地的报纸电子版。我对本地报纸很有感情。可以说,新闻的热情,和本地报纸分不开。
高中时期,每个班都会订阅省、市报纸。我是很热衷去收发室领报纸的。这样一来,就可以第一时间阅读国际、国内尤其是本地新闻。而本地报纸时常也会做一些文学、农业方面的版面,挺有趣的。
特别记得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一个举国伤痛,一个举国欢腾。彼时,报纸也是黄金时期吧,起码还没受到新媒体带来的重大转型压力。地震发生后,中央、省、市报纸都做了大量的报道,感人肺腑。
北京奥运会,这是全国的大事、喜事,除了日常看党报外,我还特意去买了奥运特刊,没记错的话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负责的,价钱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并不便宜,几十期一期不落。
现在,奥运特刊还静静呆在老家的书柜里。已经12年了,可真快。
而读书时期的高光时刻,大概是大学时写了个两三百字的“声音”发给《南方周末》,没想到居然发在《读者来信》栏目,见报似乎就一百多字,稿费块,不低啊。
报纸是我的新闻领路人。除了常态阅读报纸外,高中时加入本地报纸的一个读者qq群。通过qq群,认识了个别记者、宣传系统的老师。这对日后也有一定帮助和影响。
实习时期,既有新媒体也有报纸。报纸为主。作为90初,其实既受到过如日中天的南方系深刻影响,也在新媒体领域有所接触,从门户、博客到微博,从微博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