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板《甘珠尔》。
中文古籍文献。
沿用原始保存方式。
老报纸。
光盘储存在防磁柜中。
古籍内部保存完好。
智能密集架控制系统。
展示珍贵古籍。
查阅家谱。
花纹清晰可见。
古籍文献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常被收藏在图书馆的库房里,“不见天日”似乎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但是今天,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合理利用成为了它们最好的归宿。
收藏:加强古籍文献资源的抢救和研究工作
从一个图书资料室,演变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努力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让自己成为了唯一。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有多牛?为什么能够成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还要从它的建立开始说起。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于年,是由“老三所”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演变而来,当时的图书资料室就是现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前身。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王智说:“馆里的宝贝有很多,经书、圣旨、家谱,种类丰富且保存较为完整。馆内现有藏书26万册,包括汉文、蒙古文、满文、外文等各类图书。其中,蒙古文古籍种3万余册,约占全国各图书馆蒙古文古籍收藏种类的50%,且多为木刻原版或手抄本。单是这一个数字,就是其它图书馆无法匹及的。”
此外,馆内还收藏有汉文古籍余部5万余册,日、俄、英、法、德等外文图书约2万册。大量珍贵古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其中不少是稀世珍本和孤本。现已有30多种蒙汉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外,还有普通版图书约16万册,期刊合订本约册。
这些珍贵文献资源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收集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品。多年来,他们搜集抢救民族文献资料,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围绕着科研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藏书结构,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学科特色的藏书体系。
这些文献内容丰富,不仅涉及社会科学诸多学科,还兼容了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天文、历法、医药、绘画和建筑艺术等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蒙古文《大藏经》是至今保存的蒙古族各种文献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也是蒙古佛教典籍的总集、蒙古文化的百科全书。该书在年开始筹备,年完成卷正编,前后共用了10年时间。它的编辑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收录完整、对勘精良的新《大藏经》版本,结束了近代以来蒙古佛教界及学术界没有修藏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文化建设,乃至全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喜事,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