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周共王消灭密国,你是怎样和领导及朋友相处的?
公元前年,24岁的姬胡即位称王,史称周厉王。
历史的规律数千来一直在重复盛衰循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变不变。到周厉王的时候,王室衰微,百姓收入下降,生活大不如从前,于是怨言四起。周厉王想要振兴王室,重振经济,恢复以前成康之治的遗风。
周厉王画像
周厉王重用善于揽财的荣公,荣公施行财政改革,把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其经济收入归国家所有,一般的百姓禁止在这些公共地区进行狩猎、捕鱼、伐木等经济活动。
这下国人的意见大了,改革,也就是把一部分人的利益革掉划归另一部分人所有。周厉王重用荣公进行政治改革动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时大夫芮良劝谏周厉王说:“我们的王室恐怕要衰微了吧,那荣公只喜欢独占财利,恐怕要给国家带来灾难的。山川渔林等产出来的东西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要是独占它,危害就大了,利益怎么能让一个人独占呢?这必然会触动众怒,只知道利益而不知道防患祸难,君王您能够长久吗?普通百姓独占利益被称为盗贼,而君王您独占利益就会导致归附您的人减少,如果荣公被重用,周朝肯定要败亡了“
周厉王不听劝谏,仍然重用荣公。这时,受改革而利益影响深重的人公开批评朝政,大家纷纷议论厉王的过错,指责他贪财好利,不顾百姓。厉王很生气,指责这帮保守势力阻挠改革,造成中央没有收入,只顾自己敛财不纳税,位置世袭,阶层固化,因循守旧,不顾国家的盛衰。
于是周厉王从卫国请来一个巫师,发动党徒特务等监视那些发泄不满的人。凡是妄议中央的,一律抓起来杀掉。这样一来,敢于提出意见和异见的人大大减少,恐怖气息笼罩在国人的头上,大家在路上见面只能用眼睛互相看一眼打个招呼就匆匆走开,各国诸侯也不敢来朝拜了。过了几年,基本上肃清了不满意的人,周厉王听不到下面官员的意见,都是歌颂厉王伟大光荣正确的赞美。下面的官员基本不提供改革的建议,下面百姓的呼声也传达不到朝廷的权力中心,言路堵塞,上下离心。
厉王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你看,我能消除人们的议论,大家都没有意见了。权威之下,没有异己。
召公回答说,这只是把大家的话给堵回去了。大家不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水蓄积多了,没有泄流的地方,一旦决口伤害的人会更多,治理国家和治理水流是一样的道理,要让大家讲话,公卿百官可以进谏,乐师太史可以讽喻,百姓的呼声可以上达,天子君王可以选择正确的听取,这样政事才畅通。如果只是堵住他们,这样能长久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厉王不听,一意孤行。于是国家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国人不堪忍受,发动革命,赶走了厉王。厉王出逃。
国不可一日无王,君王是权力的核心,也是行政合法性的最后依靠。厉王出奔造成的权力真空必定要靠人来填补。厉王没死,儿子不能继位,于是人们号召周公和召公两个宰相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这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共和制,君王不是最高的权力中心。此时的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还处于城邦制,三百年后才出现罗马的共和制。
周厉王锐意改革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范围,刚愎自用的厉王一意孤行,德行撑不起才华,勇敢里溢出了鲁莽,他没能平衡大多数人的利益,于是改革失败,厉王逃跑,这还不算,他在死后被谥号为“厉”,就是比较暴虐的意思,历史学家还称他出生的时候“冬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动”,这一出生就不太平,冰雹满天,牛马死了好多,天气异常,江河决堤,古人用天降大灾来预示他的暴虐,死后还被踏上一脚。
国人暴动,赶走厉王
可见改革国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你的德行无法承载才华的时候,你分不清楚勇敢还是鲁莽,聪明还是狡诈,善良还是无能,若你妄动,那就是灾难。
参考阅读:
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牧野之战,天地玄黄
功成名就,覆水难收,姜子牙为什么不要老婆了?
演化易经八卦,周文王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因
君子应该保持警惕的三件事,读懂的时候已经老泪纵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