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
12月24日是平安夜,但对医药界来说却不太平安。央视新闻报道了上海、湖南两地6医院的回扣事件,记者花了8个月时间卧底暗访,揭示了行业存在的处方回扣、药价虚高问题。医患之间就是这么功利吗?来听小M说另外两个“卧底”的故事。
故事一:秦博
听到这个名字,不知道你熟不熟悉?但是今年夏天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你应该听过,几乎刷爆了朋友圈,豆瓣评分9.6。秦博就是这部纪录片的首席编导。
医院蹲守了超过一年半。他从前也因看病排队而焦虑,拍纪录片,才知道了长队另外一端的故事——秦博说,年7月4日到10日,医院仅内分泌科4间诊室就接诊人——平均每个诊室每天要接诊11人,而每个诊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医生。
▲手术台上,医生的手飞针走线,人们都以为镜头按下了快进键。
▲车医生连续48小时做了三台手术。其中一个病人没救回来,他都不知如何面对镜头。
第一个当然是医患关系。我们相信很多患者还是通情达理的,医院之后,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医生也是必须要拿出一个知情通知书让患者签字。有的时候可能医生比较忙,态度就不是太好,那患者就觉得命在别人手里,只能签字。签完字医生走了之后,他们就会抱怨,说我们很理解医生,医院会凭空地冒出这么多的风险?这就是彼此之间的不信任。
第二个体会是关于医学。医患之间有些不信任、矛盾,怎么样才能克服呢?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说我们需要医改,需要体制上的改变,这个没有错。但是体制改变之后,是不是医患矛盾就自然地缓解了?我觉得至少在我们不了解医学的情况下,这个矛盾依然会存在,信任依然不会建立。
第三个体会是关于死亡。文学家夏衍有一天突然非常难受,秘书看见说我赶紧去叫医生。夏衍这时候忍住剧痛,把这个秘书重新叫回来,说:“不是去叫,是去请。”然后秘书就走了,等回来的时候,夏衍就倒在书桌上,再也没醒过来。现在各种各样的医生或者医患之间的负面报道,因为这些个体事件,我们对于医生整体职业上的尊敬现在有些淡化了,但是他毕竟是救人性命的,我觉得医生是值得让我们尊重的职业。
《人间世》呈现了事实残酷的另一面——人想救命,但命不由人。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箴言穿越时光反而成为现代医学最无力的解释。
总导演周全说,纪录片拍摄的不光呈现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呈现了不堪、无能为力、愤怒,甚至埋怨,因为这才是真实的。震撼于它的真实,也无力于它的真实,这才是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故事二:六六
▲六六知名女作家、编剧,代表作《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心术》。
六六分别以患者和医生的身份“卧底”医院半年,试图去揭开中国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
排除在床位、红包、回扣等等之外,医生本身之间在同一病例上都有不同的理解。医生是这样一个行业:它不是ISO标准管理系统,它全凭主观和经验。即使有先进的科技保驾护航,但在治疗上,依旧以个人判断以及对医学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不同的人,标准截然不同。
医生的共性是,如果你只与他们见一两次面,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冷面,难开笑脸,“冷漠”是第一印象。
医院同意,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走进了医生的世界(注:约半年)。我和吴教授出台会诊。我坐在吴教授身后,听某女病人如下对话:“医生啊,我们那边的医生让我过来看看,说我有垂体瘤,麻烦你给看看。”吴教授:“你没有垂体瘤,CT里没有任何明显指征说明你有垂体瘤。”“可我为啥不怀孕呢?”“这个你要问妇科大夫。”“妇科大夫说了,我不怀孕是因为长了垂体瘤。”“可我说了,你没有垂体瘤。你相信我还是相信她呢?”“我不是不相信你,可我要是没有垂体瘤,为啥不怀孕呢?”“同志,你到底希望长瘤还是不希望长瘤?”“我不希望。”“那我跟你说了,你没有垂体瘤啊!你去妇科再看看。”……那一个下午,吴教授需要这样鸡生蛋蛋生鸡地解释给病人很多遍类似的问题。你该怎样信任一个医生?信任一个人,就这么困难吗?
如果总拿放大镜挑剔别人的缺点和过失,却对善良和恩惠坦然受之,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恩,就会毁坏殆尽。
六六曾经在手术室遇到过大家都以为要死掉的男人,但医护人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关头奇迹发生。这个人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后,救回来了。连医生都擦着汗说:“他命大!”希望病患家属,对医生要多些感恩,少些责难,要知道,神明再保佑,医生放弃治疗,管子一拔,啥都没了。
《圣经》上说,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认为,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医院。
我们对医生的了解,很肤浅,很片面,大多来源于报纸媒体等的宣扬,我们张口提及的都是医疗事故、掩盖、医药代表、过度医疗等。有的时候,希望大家把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