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您现在的位置: 南方周末_报纸历史 > 报纸简介 > 王德威原来中国文学是这样有意思

王德威原来中国文学是这样有意思

发布时间:2017-9-29 17:59:58   点击数:

▲过去十几年,王德威浸润在西方范式之下,却有了足够的信心,能对中国文学有更全面的理解。(南方周末记者朱又可/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当代”越来越长,到现在,已经快70年了。现代的部分特别短,是到年的30年。当代,是当下此刻的意思,却被物化成一个历史必然;现代,是西方约定俗成的时间进程观念,却被挤压成一个很短的时间。

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是没有“文学味道”的历史。只是文学有那些事儿,把它做成资料而已。

——王德威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下午一点,哈佛大学东亚系红楼的走廊昏暗,幽长,没什么人。王德威边开门边调整他深蓝色正装外套袖子的钮扣。他的办公室房梁很高,书架镶进墙里,一直到天花板,人站在旁边显得很小。

“我刚出了一部恐怕又要引起很大争议的书。”在会客的桌边坐下,王德威说。年4月,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德威主编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英文版共页,中文版预计有一千五百多页。“这个书编写的对象是英语世界读者。但我觉得我真正的知音应该在中文世界。”

年,王德威回到哈佛大学,做东亚语言及文明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年开启这项文学史工程,因为“兹事体大”,他邀请了位作者“共襄盛举”。

这部新编中国文学史,是哈佛大型国家文学史系列之一。年,该系列出版了第一本《法国文学史》,此后28年里,又出版了《德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共有篇文字,按照编年体系,以散点辐射的方式构成,并未刻意强调伟大事件。和哈佛其他国家文学史体例一样,每篇短文字。“之所以有严格字数限制,是希望在统一体例之下,找出某种秩序,来形塑一种特殊的写作风格。面对西方英语世界的读者,可读性非常重要。”

王德威越来越有足够的信心,去突破包括他在内的学界同仁都长久为之浸润的西方范式,重新思考“什么是中国文学,甚至什么是文学”。这既不同于他的师辈夏志清等关于中国文学的“新批评”论述范式,也不同于国内大学里数量多达两三千种的文学史教材框架。

很多作家应邀加入文学史写作。王安忆写她的母亲茹志娟;哈金用小说体写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年4月2日的那个夜晚;余华写他在华东师大的翻墙故事;莫言写今天读写长篇小说的意义……通过这些写作,王德威让这部文学史更有些“文学味道”。

20年前,王德威在关于晚清文学的专著《被压抑的现代性》里,跨越厚重的观念门槛,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节点从“五四”延伸到了晚清,提出了著名的命题:“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现在,他借助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又把“现代”延伸至四百年前的晚明。

这个编年史的进程,从年信奉天主教的文人杨廷筠开始;结束于未来时的年——这个时间,源于科幻作家韩松的作品《火星照耀美国:年之西行漫记》。

王德威在这部文学史中打破了固化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分类,将墓志铭、演说、音乐、电影、报纸、黄梅调与舞蹈史诗、网络文学等都纳入了文学史的考察对象,也涵盖了整个“华语语系文学”,而不仅仅是“中国”文学。

“这本书打散了所谓大叙事的做法,它不是从头写到尾、以一贯之、巨细靡遗的一本书。”王德威说。

▲《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英文版共页,中文版预计有一千五百多页。(资料图/图)

1

晚明的杨廷筠,是现代文学的开端吗?

南方周末:为什么会做新编中国文学史这件事?

王德威:一方面,我们整个学科领域基本的架构,是经日本所传来的西方的文学定义;另一方面,是美学的原则及论述的方法学。一百年来,我们接受的冲击,形塑了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什么是文学”的观念。

过去十几年里,我越来越觉得,我们虽然深深浸润在西方范式之下,却同时有了足够的信心,对中国文学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南方周末:你认为中国的现代文学从明代开始?

王德威:这只是假设的一个可能性。现代文学,我们当然可以很轻易的给出几个制式的时间定义,比方说是年严复、夏曾佑《国闻报》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也可以定在年梁启超提倡新小说;也可以是年慈禧太后下诏成立所谓文学科;或者是年北京京师大学堂第一次的文学史教材编写。这些都是言之成理的文学现代性或现代化起源点,更不用说“五四运动”那一天。

我们把文学脉络推到年,其实是个问号,是各种可能开端之一种,也有很多结束的方法。

从年到年这个时间段里,我们只有少数几篇文章,并没有刻意夸张所谓线性的逻辑和脉络。真正文字越来越频繁的时间点,应该是在19世纪初。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到广州,住了一阵后被赶走,到了澳门、马六甲。这是传教士所发动的一个翻译的现代性文学的开始。

与此同时,也并不能排除中国的文人在那个时候——哪怕是晚清第一代维新之士,像龚自珍这样的——他对于文学可以做什么,也有些想法。

所以,我不会刻意地标明哪个点是“开始”。但从文章的安排上,读者可以感觉出来,问题越来越具象化,越来越引起大众的自觉注意,应该是在、年代之后。

南方周末:明代的杨廷筠何以成为“现代”开始的一种可能?

王德威:晚明文人杨廷筠信奉天主教,接受了西方传教士艾儒略等对文学的看法后,在他的文集里思辨什么是文学。(注:杨廷筠于年逝世,年,友人将其遗作《代疑续篇》刊刻,在《代疑续篇》中,杨廷筠将艾儒略中译的“文艺之学”一词改为“文学”。)

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话题。在中国,文学这个词可以上溯到汉代以前。但杨廷筠受了西方耶稣会传教士的影响,认为文学有审美的层面。因而文章的写作者认为,这是近现代文学各种开端里比较早的一个。

台湾“中研院”的一位学者也提出,在年、年,周作人和嵇文甫就分别从右派和左派的立场、人文主义和革命主义的立场,将中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上溯到了晚明。

有同事不认为如此,他们觉得这个太早了,真正谈到文学还应该是19世纪。我作为编者就要谨慎,避免作者把话讲得太确定了。这大概和我们想象的文学史的开放性是不符合的。在文字上我做了很多功夫,来修订这些话语上的表达方式。

另外一篇文章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荷兰籍教授。他讲在明清之际,崇祯亡国的事情怎么经过当时的外交和商旅途径,传播到欧洲去,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里,成为欧洲戏剧的题材。

我们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也同时是中国的世界文学或世界的中国文学。中国怎么进入到世界体系,这是我隐含的一个论证。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是这个文学史的主轴之一。

▲电影《三体》片场。王德威认为,21世纪初,刘慈欣和韩松等科幻作家的活跃,和20世纪初清末科幻小说的繁盛,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资料图/图)

2

晚清的科幻小说多么精彩

南方周末:你在《剑桥中国文学史》里专门写了晚清部分。在你主编的这个文学史里,关于晚清有多少分量?

王德威:二三十篇逃不了,而且包罗范围相当广。包括传教士文学,也包括由龚自珍所代表的公羊派士大夫的转向,到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的系统,当然也有民间文学、女性文学的兴起,也包括报纸、中国第一本文学杂志。

晚清的厚度越来越加重了,从年马礼逊抵达广州,到《镜花缘》写成等事件,时间间隔还较大。到了、年,就越来越复杂,直到“五四”前,都还是晚清文学的重头戏。但“五四”之后,文学现象就非常多元了,像是对鸳鸯蝴蝶派的重新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0learn.net/bzjj/2062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