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7个月,全国短期消费贷款新增1.06万亿,是去年同期的3倍,也超过去年全年的增长量。(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借元,一周后还,感觉只多了元,但如果换算成年化利率,已经超过%。
利润高、需求旺,消费金融因而成为各类机构的必争之地。
监管层正在进行整肃,严查消费贷变成“首付贷”流入楼市,并对各种违规开出一张张罚单。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
南方周末记者张玥
南方周末实习生韦雯杨滢玮
1“现金奶牛”消费贷
“在线申请,极速放贷,3万额度!”年以来,贷款广告力压从前的售楼广告,频繁轰炸人们的手机。
南方周末记者盘点了自己年8-9月短信记录,就有“极速贷”“借云”“我来贷”“贷妈妈”“借款专家”、平安银行等多家机构发送的类似短信。它们的产品类似:数万额度、几分钟放款、无需抵押,甚至身份证和手机号就可以申请。一位电话推销员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推销电话是网络电话随机拨的。
海量的推销背后,是火热的消费贷市场。
消费贷,主要指房贷、车贷以外的个人消费贷款。
目前的主流产品有两类,现金贷和消费分期。现金贷指纯线上、不限用途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消费分期则基于具体的消费场景分期付款,如旅游、教育、医疗、装修、买手机等。
上半年,消费金融炙手可热。南方周末记者查询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今年前7个月,全国住户贷款中的短期消费贷款新增1.06万亿,是去年同期的3倍,也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增长量(亿)。
它也变成了各类机构必争之地。商业银行、电商巨头、消费金融持牌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P2P、小贷公司先后进入。
相比而言,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贷产品利率最低、额度更高,有抵押物甚至可以贷到数百万。
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的消费贷与银行不同,平均借款金额普遍是几千元,针对的用户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服务到的“长尾”人群,比如学生、蓝领和部分白领。
在电商平台,80后、90后则依靠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产品,正在逐渐养成贷款消费的习惯,现在平均每4个90后中就有一个人在用“花呗”。
此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涌入消费金融领域。今日头条在招熟悉小额现金贷产品的风控人员,聚美优品推出“颜值贷”,新浪、凤凰这些门户网站也上线了现金贷产品。
引来如此众多的竞争者,消费金融的诱人之处在于暴利。
从利率来看,一位股份制银行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行的消费贷利率,员工内部价是基准利率(目前为4.9%)上浮20%-30%,市面上的消费贷上浮%也很常见,也就是年化10%左右。而9月上海的房贷首套房平均在4.9%左右,二套房上浮10%-20%,在5.5%左右。对于银行来说,消费贷的利润明显高于房贷。
银行以外的机构利率更高。
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公司的利率17%,在监管允许范围内。P2P、小贷公司的利率更高,甚至突破36%的高利贷红线。现在市面上大多现金贷产品都是按日计息,借元,一周后还,感觉只多了元,但如果换算成年化利率,已经超过%。
因为期限短、借款便利,很多用户对利率并不敏感,但消费贷隐藏的高息却变成了放贷机构的“现金奶牛”。
9月,以消费贷、分期贷为主业的“趣店”公布招股说明书,这家在年底还亏损2.33亿元的公司,在年上半年就达到了9.7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8倍。
无独有偶,今年2月,上市公司二三四五发布业绩快报,旗下现金贷产品“贷款王”实现净利润1.13亿元,而年度尚亏损.81万元。长江证券分析其年业绩时提到,得益于现金贷业务的爆发,二三四五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全年营收2.06亿元,同比增长.71%,毛利率高达98.51%。
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的净利润增速在金融行业中鹤立鸡群。招商证券盘点全国最早成立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后第二年均可实现盈利,净利润复合增速在60%以上。
对于天然接近流量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消费贷门槛不高,却能产生高收益,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因为想做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激增,衍生了诸多周边产业。比如有专门的公司卖系统、卖数据、卖风控,手把手帮你搭架子。也有黑色产业链,他们卖征信的白名单、黑名单,还有电话号码。
2银行消费贷:不能变成“首付贷”
银行是推行消费贷的龙头。
近两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相继推出了线上借贷产品,无需抵押、线上借贷、短时间到账。
年代初起,银行推出消费信贷,但主要以住房贷款为主,汽车贷款、助学贷款、耐用品贷款占比非常少。随着近年来房贷受限、企业贷款变得更为谨慎,个人消费贷款重新走入银行的视野。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银行基本是在年下半年开始密集推广消费贷产品,年上半年尤其火爆,与股市的牛市行情密切相关。此后,房地产市场快速上涨,消费贷则成为银行标配,大力推广。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截至6月末,多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突破亿,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7亿元,增幅.66%,平安银行上半年新发放亿元,同比增长.49%。
对于银行的推销短信,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种短信如果你拨回去,接下来银行的人会上门找你填资料,拿回去给后台审批,跟办信用卡的流程一样。
章小茉(化名)是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的员工,她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银行推广消费贷主要是需求旺盛、利率又高,“但贷款用途违规基本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比如有人每年都申请几十万装修同一处住所、每年都买红木家具,这怎么可能?这些钱大多是去投资了,哪收益高就往哪跑。
她说,银行需要提供用途证明,很多人会做虚假的装修合同,或是去店里拍一组红木家具照片而已。其实授信主要还是看个人资质,比如有的上市公司老总消费贷可以批到万甚至更多。
但是从年开始监管机构查得很严,如果查到一笔用途违规,有的银行要罚款30万。许多银行也加强了内部监管,自己监测到哪笔钱用途违规,会要求立即还款。
随着楼市调控的加码,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出现了部分消费贷借出后去买房的现象,消费贷变相成了“首付贷”。对此,9月多地监管机构开始积极介入。
9月5日,北京银监局、央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在年第9期《金融风险提示》中表示:“近期,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可能对房地产金融调控造成负面影响。”9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也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个人消费贷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
9月14日,浙江银监局公布,邮储银行杭州市分行存在个人消费贷款资金挪用于购房等违规行为,罚款65万元。此前一周,台州银监局对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进行处罚,原因同样有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房。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近期公布《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现象研究》,结论是:“3月以来,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亿,估计其中至少有亿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30%。”
其研究表明,今年3月以来我国新增房贷明显回落,5月以来新增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却大幅攀升,且偏离了同比零售额的增长,明显异常。他们发现,全国九成的违规消费贷流入粤、闽、苏、沪、川、冀6地。
参与此次研究的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种违规类的贷款,主要是“房抵贷”产品,因为短期的信用贷款数额小,只有抵押贷数额才比较大。
其中又以中小银行为主。因为小银行监管相对较松,且消费贷利率高于按揭贷款,谋利冲动也会更强。同时,在银根收紧、实体经济较低迷的情况下,国企央企贷款很少轮到小银行,他们又不敢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给个人消费贷变成了一种很好的选择。
他说,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市场不利于防控金融风险,因为杠杆率这么高,如果房价明显下跌,就可能会导致高杠杆购房者资金链断裂,引发局部、小规模的次贷危机。
不过,随着监管的收紧,消费贷曲线进入楼市已是难上加难。
3电商放贷:让你更敢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