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sohu.com/a/406850306_120376760门外寒冬腊月,楼内春意盎然,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瞬间感觉穿越了季节。不仅因为大厦内宜人的温度,更在于大厦中庭内遍布的绿植,加之每层楼道外延点缀着的花草,和煦的阳光通过顶部的玻璃照进楼内,让人仿佛步入春天。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建筑外观整体色调以砖红色与科技灰为主,兼具科技感与设计感。建筑背后的“最强大脑”“大厦内每一间办公室都有属于自己的阳光。”沐浴暖阳下,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项目经理李伟告诉记者。总面积6.6万平方米、含地下3层与地上12层,如此“庞大”的一座建筑如何实现让每个房间都拥有充足采光?这就要从大厦的设计规划说起。大厦从年设计之初,就开始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进行全流程模拟。“通过BIM将建筑完成后的样子可视化,再匹配真实场景数据,以此对比选择设计方案。比如采光,我们模拟出建筑所在位置一年四季、一天的光照情况,再将多种设计方案置入BIM横向比对,就可以直观看到每种方案的优劣。”李伟介绍,光照模拟仅是其中一项,风速模拟、抗震模拟、安全通道模拟、车位分析……需要配比多少充电车位、车位的大小如何设计、车位位置如何布局,BIM可以涵盖建筑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帮助选择理想设计方案,基于BIM系统对各种建筑信息的集成和可视化呈现,在施工阶段中,BIM也优于传统设计。李伟介绍:“一栋大楼的设计非常复杂,需要考虑空间布局、通风效果、安全性、材料使用等各方因素。BIM可以将信息全模拟出来,构建‘真实’建筑场景,进行施工类的演绎和模拟,包括需要搭多大架子、制作怎样的模板,而且还能准确反映构建信息,例如你设计一张椅子,传统的3D模型,仅能参考一个外观、样式,而BIM则可以细化到其中一颗螺丝的尺寸、形制。”为建筑建设找到“最优解”技术创新的同时,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在建造过程中也进行了工程承包模式的创新,试验性地采用IPD(集成项目)交付模式。李伟解释道:“国内项目施工一般都采取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两种模式,拿房屋装修来举例,从设计出图、采购物料,到施工队进场,各方是独立的,这就可能造成货不对板、施工达不到设计效果等问题。”“集成项目交付模式则是将建筑全流程的参与方共同组建集成型团队,以委员会的方式进行决策,打破传统项目总包与分包的合作模式,各个企业派驻代表进驻同一间办公室,施工方会参与到设计阶段,设计单位也会与供应商探讨优化材料选择,甲乙方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寻求建筑最优解。”李伟介绍,这样的模式国外复杂项目运用比较多,占到80%左右,例如码头、机场等,因为这类项目需要临时决策的地方多,集成型团队效率更高,国内目前应用还比较少。“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依赖于广联达的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属性。作为一家建筑领域的科技公司,我们熟悉行业上下游生态,也想借此验证下这样的模式在中国的环境下是否适用,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参考。”李伟告诉记者,“从落地效果来看,首先大楼的交付很成功,经济方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会有结余,多与少还要等将来结算时才能完成评估。”数字化转型的“样板间”除第一印象中的温度舒适、满眼绿色外,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设计了更多的绿色、智能细节,走进基地,透水砖铺设的人行道围绕大厦一圈,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大厦设置雨水回收系统,用于园区植物浇灌;登上大厦楼顶,除屋顶绿化外,你能看到更多的是太阳能板,大厦利用光热为基地提供热水,利用光伏进行供电补充;在健身楼层上,一圈智慧步道沿楼道设置,一旁的屏幕上会实时测量运动者的速度、用时、运动量,随时可以监测自身的运动数据。“你可以将整个大厦看成我们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的一个‘样板间’。”李伟介绍,随着基地的建成投入使用,由广联达科技股份公司牵头组建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也正式授牌。“基于西安丰富的高校、人才资源,看好西安政策环境以及数字建筑发展潜力,我们将研发人员集中到了西安基地,并在此建立了集团体量最大的数据机房。”李伟告诉记者,未来,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将围绕基于系统工程的数字项目集成管理PaaS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为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建造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撑,为西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落地提供智慧力量。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冯晓瑞受访单位供图编辑:小璐审核:天乙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走进这栋大厦带你穿越到春
发布时间:2024/12/28 13:18:25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