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
说到砂仁,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广州阳春,《药物出产辩》载:“产广东阳春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中药大辞典》载:“砂仁生产广东、广西等地……以阳春砂仁质量为优。”春砂仁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封建王朝均将其列为贡品,与槟榔、益智仁和巴戟天合称为“四大南药”。
关于砂仁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广东西部阳春县内发生了一件怪事,十里八村的耕牛大多都开始不吃不喝,时间久了瘦得皮包骨头,唯独蟠龙金花坑附近的村庄中的耕牛依旧身强力壮。其他村的村民感到十分奇怪,跑到这里询问。村里放牛的牧童说,他们常在金花坑一带放牧,那里生长着一种叶子气味芳香,根部发达,呈块状的植物,牛很喜欢吃。其他村的村民听说后,纷纷赶到金花坑采集这种植物,品尝后觉得香甜、酸苦,气味直冲脾胃。后来这种草药被用来治疗疾病,人们发现砂仁对治疗胃脘胀痛、不思饮食、呃逆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于是砂仁的神奇功效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现在在闽东一带,人们常常用砂仁煲汤,比如砂仁鸭胗汤、草果砂仁鲫鱼汤等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调养身体,深得人们的喜爱。
牛刀小试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DC
饮片解析
A.白豆蔻近球形,表面黄白色,有三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茸毛。果皮较轻,质脆,易纵向开裂。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B.草果本品呈长椭圆形,具三钝棱。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及棱线,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质坚硬。具有特异香气,味辛辣微苦。
C.砂仁果实椭圆形或卵圆形,具不明显三棱。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带有果梗。种子结集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三瓣。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油润。气芳香浓烈,味辛凉、微苦。
D.草豆蔻圆球形种子团。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枚,粘结紧密,种子团略光滑。质坚硬。气香,味辛辣。
药典之言
辛,温。归脾、胃、肾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各家之言
《药性论》:君。出波斯国,味苦,辛。能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云: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
《本草衍义补遗》:安胎、止痛,行气故也。
《日华子》云:治一切气,霍乱,心腹痛。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纲目》: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
《药性解》:砂仁,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肺、大小肠、膀胱、肾七经。主虚寒泻痢、宿食不消、腹痛心疼、咳嗽胀满、奔豚、霍乱转筋,祛冷逐痰,安胎止吐,下气化酒食。
配伍
《本经逢原》:同熟地、茯苓,纳气归肾;同檀香、豆蔻,下气安肺;得陈皮、白术,和气益脾。惟新产妇忌之,恐气骤行动血也。今人治血痢,亦多用之。
《得配本草》:得诃子、鳖甲、白芜荑良。吴茱萸、青皮为使,入肝;白豆蔻、檀香为使,入肺;人参、益智仁为使,入脾;黄柏、茯苓为使,入肾;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
《本草分经》:辛、温,香燥。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消食醒酒。治痞胀,散浮热。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白石脂、赤石脂入大、小肠。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最为稳妥。
禁忌
《本经逢原》:若积欲尽时,良非所宜。又血虚火炎咳嗽禁用,妊妇气滞者宜服。若气虚者多服,反耗其气,多致难产。南人性喜条畅,食品每多用之;北人性喜潜藏,药中亦罕用者。
《得配本草》:孕妇气虚,血热胎动,肺热咳嗽,气虚肿满,四者禁用。
《本草新编》:味辛、苦,气温,无毒。入脾、肺、膀胱、大小肠、止哕定吐,除霍乱,止恶心,安腹痛,温脾胃,治虚劳冷泻,消宿食,止休息痢,安胎颇良,但止可为佐使,以行滞气,所用不可过多。
小编推荐
?每周一药之薄荷
?每周一药之细辛
?每周一药之麻黄
(注:1.饮片鉴别来源为校饮片辨识课教材2.饮片图片来源于网络,白豆蔻、草果、砂仁、草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