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之后再度面对这一熟悉的“场景”,我决定不再等待,直接在网络上发布调查报道与记者手记。
不再等待
2月7日晚上,被编辑告知此前悉心操作的海航调查报道专题,在已经上版的情况下被无故撤稿,刹那间仿佛又回到了八年前平安调查报道深夜被撤时的激愤与无奈之中。
八年前的那次撤稿,我经历了长达半年的申诉与等待,并在最终发表无望的情况下多次寻找其他发表途径,最终不了了之。
八年之后再度面对这一熟悉的“场景”,我决定不再等待,直接在网络上发布调查报道与记者手记(为了这组报道,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手记,说明自己在报道中的分析逻辑与观念立场)。
记者的天职在此正式声明撤回向《南方周末》报社提交的《海航又闹“钱荒”》与《海航“危机史”》两篇稿件,不参与报社未发稿业绩记录与评级。同时放弃两篇报道的原创版权,供网络及媒体自由流通转载。但出于“文责自负”的原因,请转载时不得修改原文内容,并保留作者署名。
作为文章作者与网络发表的直接责任人,我个人对报道原文中的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承担全部责任。
还是八年前自己在平安报道申诉中的那句话:“重大且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实真相,既已诞生便须公诸于众——这既是记者的天职,也是公民的本份。”
目录
⊙海航“钱紧”
⊙致命转折点
⊙“点土成金”
⊙三次危机
⊙狂飚突进
⊙“红舞鞋”与新周期
⊙调查手记
借助“造岛模式”所形成的庞大土地储备,以及20余家投资参股的金融机构,海航集团打造出一个超级“土地资产证券化”平台,并以花样翻新的杠杆融资模式,为自己的激进并购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
在监管政策转向和环保风暴等多重冲击下,巨额负债令海航集团面临着又一场“生存之战”。曾经“四通八达”的融资渠道,此刻却变成一条条债务“绞索”。
以“负债式收购”模式迅速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海航们,实质上是以信贷膨胀所推动的资产价格增值,掩盖了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在让资本市场买单的同时,创造出一个个“不败神话”。
01海航“钱紧”
年2月1日,股市频现“闪崩”,A股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了0.98%和2.65%,两市逾只股票跌停,近40%的个股跌幅达到5%。
其中,海航集团旗下两只未停牌的上市公司海航创新(.SH)与海越股价(.SH),在前期宣布业绩预增和股东增持等多重利好消息之下,依然分别下跌9.88%和6.69%。相比年牛市顶峰时的股价,已下跌超过60%。
此前,海航旗下A股上市的七家子公司陆续宣布停牌,加之上市公司质押股权被短暂冻结、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高息融资等消息,令市场神经高度紧绷。
海航钱紧,源于其过去数年中狂飙突进的全球并购。
在全球范围内,海航集团以超过亿美元的大手笔展开一系列跨国并购,成为包括德意志银行和希尔顿全球在内的多家跨国企业最大股东。在国内,年百亿级别的“年度十大并购案”中,就有三桩是由海航系主导。集团旗下目前累计控制着9家A股上市公司、7家港股上市公司及1家A+H上市公司。
海航集团内部隐含的高负债率风险,最终被一笔高息融资所“引爆”。据媒体披露,年11月3日,海航集团发行了一笔期限为天期的美元债,发行利率达8.%,利息水平较三年前高出近三个百分点。
这被视为海航集团“资金短缺的最新迹象”。紧接着,26天后,国际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宣布,将海航的信用评级从B+降至B级,并表示担心这家公司“即将有大量债务到期且借贷成本上升”。
就在评级下调前两天,海航集团公布了其核心财务数据,其中一个数据格外醒目——年1-11月末预计借款余额亿元。与之相比,集团注册所在地海南省年GDP只有.54亿元。
集团旗下的天海投资、渤海金控等多家子公司随即陷入长达数周的股价下滑。就在集团公布财务数据后第二天,海航集团旗下子公司供销大集(.SZ)宣布停牌,成为“海航系”第一家宣布停牌的上市子公司。
此后近两个月时间里,从股价指数走势中可以看出,身为实际控制人的海航集团使尽混身解数为旗下上市子公司股价“护盘”,但到了年1月下旬,终于“无力回天”的海航集团不得不连续申请旗下子公司停牌,以避免股价连续大跌引发的质押股权“爆仓”风险。
据《等深线》记者统计发现,海航集团通过直接和间接质押旗下公司(非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金额超过亿元,而已停牌的7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重普遍高于未停牌的上市公司,其中质押比重最高的前三家停牌上市公司:渤海金控、凯撒旅游和海航基础的质押比重分别为60.43%、58.28%、57.32%。
媒体报道显示,近期举行的债权人会议上,海航集团表示一季度或许会出现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并已加快资产处置步伐,准备在上半年出售约亿元人民币资产。海航对债权人表示,若资产处置实施顺利,集团的流动性问题将在二季度得到缓解。
02致命转折点
海航高负债模式由来已久,为何突然一夜间陷入债务危机?
在年11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海航集团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就表示,海航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并购策略,正陆续出售资产并清理旗下企业股权。
“当年大手笔买买买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料到流动性会一下子变得这么紧张。”海航人士向媒体的这一表态,真实地传达出了集团内部对此轮突然“刹车转向”的措手不及。
就在年5月中旬,海航集团还发行了5亿美元商业抵押贷款债券,为其22亿美元收购纽约曼哈顿大楼筹集资金,这也是海航集团的最后一笔境外并购融资。此前五个月内,海航已经在并购交易中投入近亿元人民币。
转折点发生在年6月22日,银监会要求各大银行对海航、万达、安邦等多家“海外并购明星企业”境外投资借款进行风险排查。
不到一个月后,万达便以.5亿元代价将旗下13个文旅项目与77个酒店分别转让给了融创和富力两家地产集团,令金融市场震惊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各方对其他几家被排查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