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运河船上织
说到苏州,还有一项工艺必须要提,那就是苏绣,这种技艺到底牛在哪儿?
顾名思义,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属于苏州市民间传统艺术。它起源于苏州,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宝苏绣《仕女蹴鞠图》纯手工绣制而成姚建萍苏绣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三国时代的吴国,就已经将苏绣用于服饰了。吴王孙权曾命令丞相的妹妹手绣天下地图。
到了宋代,苏绣艺术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进入明朝,苏州地区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吴门画派,苏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创作出了“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苏绣作品。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清朝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苏绣的全盛时期,清宫里用的大量物品,几乎全出自苏绣艺人之手。
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苏绣艺人也有创新的表现。技艺精湛的大师沈云芝,融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创造了“仿真绣”。
△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寿公元年慈禧老佛爷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特地写了“寿”、“福”两个字,赏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那年头有这待遇可不一般,皇恩浩荡,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
后来,她的作品《耶稣像》,在年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
△沈寿绣品《耶稣像》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常州的杨守玉,又创造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丰富、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
△乱针绣作品《少女》杨守玉别看苏绣发源于苏州,今天广义的苏绣,可不单单指苏州一个地方的刺绣。
为什么?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的制作技巧早已经扩散到了无锡、常州等地,不夸张地说,遍及江苏全境的这种刺绣作品,都可以叫做苏绣。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苏绣也衍生出了多个流派,像南通仿真绣、无锡精微绣、扬州刺绣等等。
年以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这种刺绣工艺从此更是发扬光大,时至今日,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了40多种。
△苏州刺绣研究所年5月20日,苏绣更是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苏绣,苏州还有一种缂丝技艺,它是一种能创造出雕琢缕刻的效果、并且双面都富有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
缂丝织物色彩丰富、色阶齐备,图案花纹不像苏绣只能看一面,而是两面都能观赏、花色相同,这是它的特色,也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为什么能营造这样的效果呢?那是因为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
一般锦的织法都是“通经通纬”的织法,也就是纬线从头到尾贯穿全部经线;而缂丝采用却是"通经断纬"的织法,也就是纬线不是贯穿到底,而是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变化,在限定的局部反复穿行。
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中不断创新。
宋徽宗赵佶在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地控制着,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明清的龙袍衮服、宫廷里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官补,都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
缂丝也因此在大清朝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
有位日本学者叫藤井守一,他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时期就已存在,那可是公元前年左右,到商代时,缂丝织物制作已经很精良了。这说得有点玄了,因为没有实物证明。
年,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了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中国的考古学家考证那是公元7世纪的舞蹈俑腰带,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缂丝什么时候起源的,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缂丝工艺发展到唐朝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
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遣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邻国日本,看到百姓把缂丝作为最为贵重的面料,用来制作腰带、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裟。
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的苏州缂丝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是著名的大师王嘉良。他本人曾经为北京故宫修补过龙袍,年,他又接受首都博物馆的委托,仿制一件明万历皇帝的衮服。
万历的衮服是专门穿上祭祀的,按史书记载,上面的图案有龙、有多个金线织的寿字,还有多只蝙蝠,多个如意纹等等。
缂丝龙袍这样一件衮服,当年花了足足十三年才织完。首都博物馆走遍大半个中国,最终选定王嘉良干这活儿。
王嘉良也不负所托,动员家族的人齐上阵,花了3年多的时间,使用了孔雀羽毛多根,金线十万米,最终成功让这件衮服重现在了世人面前。既让人们见识到了当年皇家礼服的奢华,也感受到了中国匠人那恒久流传的绝技。
苏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下一期节目,我就跟您聊聊其中一个“人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钱、特别有钱——您猜到他是谁了吗?
北京交通广播FM推出60集“千里舟行下江南”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在FM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每周一到周五12:30-13:00
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9
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听天下》正在播出
↓戳图片,在听听FM收听↓
出品人:余俊生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
项目统筹:延安、张丽
编辑制作:程涵
演播:郭炜
音频包装: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图片
点个
和更多朋友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