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您现在的位置: 南方周末_报纸历史 > 报纸内容 > 活动回顾传播学院学党史系列活动1

活动回顾传播学院学党史系列活动1

发布时间:2021-6-24 15:59:26   点击数:
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 http://m.39.net/pf/bdfyy/

编辑|包宜超

文字|刘更图片|包宜超责编|李楠詹佳如,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兼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媒介史。主持上海市哲社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专著《悖逆“幽灵”:清朝孙嘉淦伪稿案的媒介学研究》,该书获第十四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学术月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年3月31日下午两点半,传播学院詹佳如老师在集英楼B开展“文本之外:报纸宣传效果的实现”主题讲座,并与传播学院师生展开了讨论。传播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交流。

党报的宣传效果是如何实现的?报告一开始,詹佳如老师就试图将今天的新媒体革命对党的宣传工作带来的挑战,与这样一个传统的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即试图从新媒介史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党报的历史、宣传的历史,从而为今天的宣传工作提供启示。

从媒介史的角度来看,党报宣传功能的实现,不仅仅是由于报纸的内容的单独作用,报纸的内容在如何场景下被阅读,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分发,读者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获得报纸,都将与报纸文本一起作用,使得党报宣传的功能以特定的方式得以实现。

本次讲座就聚焦于“邮发合一”这一个案,来探讨上述问题。若要探索“邮发合一”如何使得党报功能得以实现的问题,仅仅将“邮发合一”与报纸的经营管理问题相联系,就远远不够了。

“邮发合一”能够持续地将报纸分发至读者之手,应当看作是一种特定的报纸流通技术。于是,从民国派报业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邮发合一”的报纸流通技术的变化,不是报纸流通方式孤立地变化,而是要完成流通报纸这个任务所要调动的资源网络的系统性变化。于是,“邮发合一”在上海的建立,就能看作是一个独特的切入口,来观察党报作为一种新型的报纸文化是如何在上海逐步生成,并且可以从中看到年代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形成的某种动力和机制。

随后,詹佳如老师分三块内容介绍了她的研究: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邮政网络的设置如何铺开?有何特点?这一特点与党报宣传功能的实现又是什么关系;第二,“邮发合一”下,参与各方的关系应该如何展开,在共同参与“邮发合一”的这一报纸流通任务的过程中,彼此又是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分工,有什么样的利益?第三,报纸是如何分发的?人们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获得报纸,展开阅读的。

通过对以上三个层面问题的展开,詹佳如老师指出:第一,报纸宣传效果的实现是与邮政网点的设置是分不开的,如果邮政网点不以如此方式来设置和铺开,党报就无法实现层级地在行政单位中分发和传递,党报就无法实现其政治功能,即保证政令有效的上传下达;第二,“邮发合一”作为一种报纸流通技术,有其技术特性,也就是要求各方包括报纸、读者和邮政系统有各自角色、分工和利益,这也是政治宣传所面临的物质设施,这一物质设施将决定能够实现和限制的东西是什么;第三,“邮发合一”塑造了人们获得报纸崭新的方式和体验,也形成单位订报和读报的新的阅读行为,参与营造了党报的精神气质和面貌,从而参与生成了新的报纸文化和城市文化。于是借由重塑报纸的流通之路,而为报纸创造出新的未来。

最后,作为党史研究和探讨的活动,詹佳如老师认为历史研究可以让我们今天对如何进行党的宣传活动有新的思考,即不仅仅是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0learn.net/bznr/15042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