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书单君
前段时间,有部日剧很火,叫《东京女子图鉴》。
女主绫是个日本八线小镇出来的平凡女孩,毕业后,漂在东京,渴望出人头地。绫很上进,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只想过上一种“让他人羡慕”的生活。
在都市,她的眼界不断被打开,所追逐的目标也一再升级。
从廉价公寓搬到高级住所,从公司底层成长为外企的品牌经理,回到母校,她发现自己是老师心中的得意门生,学弟学妹眼里的楷模。
然而,她幸福了吗?
恐怕没有。她每爬升一级,总会发现更大的诱惑,心中便升起更多的焦虑和不甘。绫所追求的幸福,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剧的结尾,绫和男闺蜜走在街上,脑补出另外一个自己,“穿着昂贵皮草,和一个完美男人在一起”。
绫向虚拟的自己投出羡慕的目光。我们就知道,她的追逐还远未结束。
但问题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把目标搞错了,再努力,又有什么用?
最近,书单君读了一本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对幸福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了全新认识。
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积极心理学先锋人物,他不洒鸡汤,不喊口号,反倒是用大量的社会学实验及研究,给我们以启发。
书单君挑出印象深刻的三点,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得到幸福?
看过《头脑特工队》的“书米”都知道,我们的内心经常是纠结矛盾的,存在不同的声音。
乔纳森的一大创见,就是将人的心理分为“象”与“骑象人”两种角色。
象:指本能反应、内心感觉、情绪和直觉等,自动化运行,体格庞大;
骑象人:理性的化身,负责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体格孱弱;
为什么骑象人与象的体形会有明显差异呢?因为两者的进化程度不同。早在数亿年前,我们心中的“象”就随原始大脑出现了,一直演化到现在,整个本能系统流畅且高效;而我们心中的“骑象人”,是在百万年前人类发明语言、人脑出现外围的褶皱后,才出现的。
跟老资格的象相比,骑象人还是个发育不完备的小萝卜头。一有冲突,骑象人就拿象没有办法,总吃败仗。
比如,早上6点闹铃响了,可身体却好像跟床粘住一样。此时,骑象人弱弱地说,“赶快起床!”,而象则吼道,“我要再睡会儿!”,一拖,就到了6点10分、6点30分。
就这样,生活中的很多事,比如定计划、读书、健身、学一门外语等,明明去做就会受益很多,但我们还是有各种理由拖延到流产。
象还有个特性——偏爱负面信息——也让我们离幸福更远。
试想:赚了块,和丢了块,哪个对你的情绪影响大?
有过切身体会的,肯定说是丢了块。赚了块,高兴下,想想怎么花,第二天也就过去了;但要丢了块,那个肉疼,估计会持续个两三天。
从进化角度看,也能理解这一点。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如果不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有名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