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请为地震中的逝者默哀
谨以此文,献给阵痛过后的人们
“十年前,一场大地震,让在四川省汶川县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改变了人生轨迹。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每个人关于梦想的设定也随之改变。
十年后,在人生前行的途中,他们或许与十年前自己在内心描摹的梦想殊途同归,也有可能静水深流,最终一点一滴的力量汇聚成河。
”你还记得十年前,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吗?
十年之后,你抵达了当初最想到达的地方吗?
梦想在你眼里
究竟是一个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的词汇,
还是一个可以脚踏实地为之奋斗的目标?
这些问题
不仅仅向地震十年之后仍然生活在汶川的人提问
也是向你自己。
也是向你自己。
我想做的是用音乐抚平孩子们的伤痕
“小时候就喜欢音乐吗?”
谭海燕从小就喜欢唱歌。像是喜欢跳白毛女,在布鞋里塞着棉花,在街上学跳芭蕾舞,这些事情她都做过。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流行的现代戏、样板戏,她都会唱。“就像芳华里面演的那些,我都是经历过的。”
三十年前,谭海燕一直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当时她没有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一直都是教语文。但是,因为发自心底地喜欢唱歌、喜欢音乐,年来到汶川一小的时候,她去打的报告就是教音乐,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三十余年,一直在当音乐老师。
“虽然现在好像要退休了,但是还是想教音乐。”谭海燕笑着说。
一直活跃在音乐教学第一线的谭海燕,还会创作与羌族有关的儿童歌曲,并把这些歌编排成合唱,教给孩子们唱。年的时候,她创作了第一首歌,叫《云朵上的娃娃》。因为羌族人生活在半山腰,他们常年被云雾萦绕,所以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我把羌族人的一些服饰特点都写进歌里了。还有一些很古老的乐器,比如羌笛、羊皮鼓的元素,也放在了这首歌里。”
谭海燕写的很多歌,都是跟羌族有关。虽然她是个汉族人,可是一直很喜欢羌族的文化。“在地震过后,人们才了解汶川。而很多人了解了汶川,但是还不了解羌族。因为羌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所以我们需要把羌族的文化传播出去,留给后人。”
十年之前,在地震发生之后,谭海燕就创作了很多和汶川有关的歌。她一直用音乐的方式,来抚慰在地震中遭受到心灵创伤的孩子。地震过后,有一位音乐老师曾写了一首《妈妈,你在天国还好吗》的曲子。而谭海燕把这首曲子改编成合唱曲,教给孩子们唱。曾经的一堂音乐课上,她还带着孩子们在自贡的广场表演。
自贡的天气经常会下雨和打雷,那天表演的时候,雨声淅淅沥沥,和广场上的哭声混在一起。“很多人都哭了,那些孩子唱着唱着也哭了,他们都相互抱着头,一起哭。”
十年之后,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依旧和孩子们一起,用音乐歌唱这片土地。“最近我写的一首歌,叫《汶川十年》,写的是汶川震前和震后的变化,写地震过后汶川人民的自信和勇气,一点一滴都写进歌里。”
三十年之前,她的梦想只是当一个普普通通的音乐教师;三十年之后,她的梦想是继续用音乐守护这一片土地。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她也一样用音乐的力量,温柔地守护着。
不要别人觉得你不现实的时候
就轻言放弃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篮球?”
“大概一二年级的时候吧。”
哥哥是个不折不扣的篮球迷,董新越小时候就喜欢和他一起玩。他记得,每次哥哥买了篮球明星科比的贴纸,就会贴在他的墙头。
“我就问他,墙上贴的是不是乔丹?”说到这里他笑了一下,似乎也是回想起当时哥哥笑话他的样子。哥哥开始给他普及科比,让他渐渐对篮球产生了兴趣,而这种兴趣一发便不可收拾。“读初中的时候是我打篮球最疯狂的时候。我从来不去网吧,早上9点起来,就开始打篮球,打到晚上9点回去。”
“希望当篮球运动员吧,为国争光那种。”谈到那段疯狂打篮球的岁月,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因为一直坚持打篮球,也因为成绩半好不坏,到高三的时候,爸爸就和学校的体育老师商量,认为他可以去学体育。当时董新越想的是,与其报一个特别不喜欢的专业,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虽然长大后,他没有成为篮球运动员,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他找到了延续自己梦想的另一种方式。他当时填报的专业是社会体育指导管理,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专业以后的发展前景会更大。“虽然我爸爸想让我当老师,但是我不想当。而且这个是比较新颖的专业,国家现在在大力发展全民健康嘛,包括我们汶川现在,也一直在倡导康养汶川。”
作为一名95后,董新越对所有新兴的事物都很感兴趣。他尝试过很多东西,包括跟着师兄创业、打理武馆,包括自己在网上学怎么做新媒体运营和推广,包括开始学怎么创业。现在的他在念大二,已经在学校自主创业做健康餐,主要市场是学生。“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健身房和我们合作了。”
他认为,小时候做运动员的梦想,最简单的初衷只是想让自己健康。长大之后的心态,慢慢地从渴望成为运动员转变成一个社会指导员,就变成了服务大众的一个想法。
“其实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的想法吧。或者是环境以及社会上的熏陶,让我觉得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够帮助别人、改善别人的生活习惯,我觉得也蛮好的。”
尽管他的初衷想得十分美好,但是在创业的途中,依然会遭遇不少冷言冷语。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嘲讽大学生创业,“别拿父母的钱买你的梦想。”说到这里,董新越的语气有一点激动。“我觉得这个说得对啊,但是我创业从来没有花过父母的钱。我基本上都花自己的钱,所以我最开始就是发广告赚钱嘛。”
“但是,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遗憾和后悔是最让人难受的。与其让自己以后觉得‘你当初就要这样做’,不如现在就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董新越觉得,对于创业他有自己的想法,就要做到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当别人说“你做这个不行太不现实”的时候,就轻易放弃。
“你又不是我,你说我不现实,那也是你觉得。我先把自己做好,哪怕最后砸了,也问心无愧。”
梦想未必会成为现实,但梦想会让你实现价值,找到更好的自己。
守护梦想仍在启程
除了这些经历过大地震、仍然继续奔跑在追梦路上的人,在遥远的大山深处,有一群在汶川一小成长的孩子,他们同样有正在生根发芽的梦想,而他们的每个梦想都值得用心呵护。
有的孩子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让全宇宙都知道有个民族叫羌族;有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当一名服装设计师,长大后可以开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发布会;还有的孩子,想去未来的世界看看,在科幻片里的场景中,研究奇妙的黑洞……
汶川地震十周年祭,让哪些经历过阵痛的人继续不忘初心,坚守梦想。
精选文章推荐独家|专访“清华系”校长辛峰:科学教育不是娱乐,是“规定动作”
独家丨专访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周建华:科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独家丨深圳十大优秀校长之一王德久:“伪创新”和“真折腾”,三大因素阻碍创新人才培养
独家
郑州高新区教体局局长田鸿鹏: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
两会·独家
储朝晖: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减负无从谈起
独家·年度教育对话
赖配根对话王殿军:大国崛起之教育担当
春节·专访丨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陈永平:未来教育的最终形态就是回归初心
春节·专访丨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未来教育不在未来,而在现在!
春节·专访丨吴晗清教授:从三个案例,谈个性化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顶层设计
春节·专访丨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校长王淑英: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生活化、个性化的的教育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校长派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