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5日,刘龙心教授四川师范大学讲座近影。图片由何敏提供。
作者简介
刘龙心,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攻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学术思想史、文化史。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有《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发表有《迈向专业化之途──现代中国史家资格的认证与评核》、《从科举到学堂──论近代知识的转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起──以学术社群为核心的观察》、《晚清民族观念的蜕变与重塑──以新式学堂教育为对象的察考》等论文,以及《评介汪著康章合论》、《评许冠三著新史学九十年》等书评。
摘要书评是在近代报刊兴起后才逐渐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兴文类,在学科发展渐次迈入稳定的年代前后,史学类书评亦开始大量涌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术期刊和报章杂志之中。从学术专业化的角度而论,史学类书评的出现或多或少说明了学人们在一个公开园地里发表文章、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一定客观公评的价值之余,更希望透过某种对话形式,交换彼此的心得和取得客观论辩的机会。本文即以年代报刊中的史学类书评为对象,探讨书评在现代中国史学走向专业化、客观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书评、期刊与现代学术社群网络间的关系,并由此分析现代学人如何藉著书评串联起更大的对话圈,从而建立起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纪律和学科正当性。
关键词
书评社群网络专业化客观化历史知识学科
01前言
从制度化的角度讨论近代中国史学专业化的过程,学院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然而从学院放射出去,同样以学科分类为组成原则的研究机构、社群组织、学术报刊等,也是不可忽略的面向。特别是学术刊物、报章杂志的出现,大幅改变了传统知识的传播途径。从社群组织的角度来看,20世纪学科组成分子之间的交流,不必然要靠着传统的师承关系或同侪之间的书信往返来维系,持有相同或近似观点、方法和取径的学人,往往透过各种新形态的学术媒介取得更大的联系,而学术期刊、报章杂志,也因此成为20世纪学人共同讨论与对话的重要知识场域(intellectualfield)。
在这个开放性的知识场域里,除了有愈来愈多符合现代学术格律的论文之外,也有为数不少的书评(bookreview)出现,尽管这类评论性的文字在整体报刊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是就社群网络关系而言,书评或带有更强烈的对话性质。综观20世纪中国的期刊报纸,书评此一栏目,也渐渐从一个陪衬性的角色,跃居与论文平分秋色的位置,到了二三十年代甚至有专职评论的刊物出现。这一现象在许多专门研究书评的著作中不乏讨论,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