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上枝头把春报,正好到元宵
元宵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可乐居春之小绿
转眼间春节已进尾声,俗话说:“没过十五都是年”,正月十五,作为年节结束的标志,同样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在早期形成过程中,一直被称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至隋始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又称其为上元节,唐末才偶称元宵节。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LanternFestival为人所知。
可乐居窗外盆栽
元宵节在我国也是一个拥有着很长历史的节日,很多人都知道与之相关的习俗和食俗,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由来。
可乐居客厅一角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们炎黄子孙除了赏灯之外,还有猜灯谜,吃元宵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作为历史悠久的华夏民俗文化,在《武林旧事》中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
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同为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也记载了不少有趣的灯谜,有俗有雅,例如贾元春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此谜谜底是“爆竹”;贾环,他写的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此谜谜底是枕头和兽头;贾母,她是随口念到:“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当时贾政就猜着是“荔枝”,贾政随即出一灯谜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此谜谜底是“砚台”。还有诸如此类种种,无需赘述。
猜灯谜这一活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完了玩乐,自然少不了吃喝。元宵佳节吃元宵,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
可乐居餐厅一角
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圆子。生意人则称元宝,取吉利之意。元宵作为节令食品,始于东晋,盛于唐宋。最初不叫“元宵”,而叫“蜜饵”,到了唐代,才出现形如蚕茧似的元宵,是用手指把软面挤入麻油锅分二次煎炸而成,名曰“油锤”或“焦锤”,中间包有枣泥馅,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油炸元宵。至宋代,食用元宵的风俗已普遍形成,元宵也在骚客的笔下占据了一席之地。诗人姜白石在《咏元宵》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文人还有十六字赞美元宵:“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到了明代,元宵不仅在随处可见,而且品种更加丰富,制作也更为讲究。清代元宵有了进一步发展,最负盛名的是康熙时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的“八宝元宵”。《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有诗曰:“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可见当时八宝元宵已由宫廷传至民间。清人符鲁在《上元竹枝词》中写道:“桂花各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眼下春节假期将尽,忙碌的人们也早已返回各大城市,在霓虹灯影里,不知能否品尝到节日的余温?可乐马古典家具博物馆在此对各位奔波在人生成功道路上的奋斗者道一声元宵节快乐,祝诸君今后所见所行,皆如今宵之月,长满长圆。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