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方周末年末特刊中,有关“雾霾”年度高频词的一篇回顾。不仅今年,在过去的五年,“雾霾”已连续五次登上年末特刊。然而,梳理全年,“雾霾”最大的新闻是,无新闻。
◆◆◆
撰文|汪韬视觉|赵雅统筹|何海宁
什么新闻能常写常新,且连续五年登上南方周末年末特刊呢?没错,就是雾霾。
预警-霾至-等风来。年秋起,熟知PM2.5之后,中国人在这难以计数的小循环中惊慌、愤怒、应对、自嘲。
我在年末整理了近条相关新闻,乍一看去,第一感觉竟是“年,雾霾无新闻”。
雾霾相关搜索高频词,数据来自百度。
五年来,这些新闻周而复始地出现:环保部督查、地方领导表态、秸秆焚烧致雾霾围城、降雪降雨驱散多日雾霾……
有些新意的多是花边新闻:四川达州因雾霾叫停腊肉;老师要求雾霾天数星星;雾霾曾影响《芈月传》;农妇雾霾天串门失踪丈夫报警;男子用天收集雾霾制砖……
甚至连谣言也是经久不衰:“雾霾6天鲜肺变黑肺?”“中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和核污染灾难”……更有不厌其烦翻古书者,看到“霾”字就认为古代也有雾霾。
老百姓最关心的也还是老话题:雾霾元凶真的是汽车吗?什么口罩、净化器最有效?雾霾天吃什么清肺?还有,雾霾能导致不孕不育吗?
不过仔细扒拉扒拉,年的天空也飘来几个新鲜词汇。
管理层面,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通过,虽有缺憾,也体现了环境管理思路从总量向质量的转变。环保系统内部震动,多位环保部、环保厅官员落马,有的罪状被直指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
约谈这种软性的环境管理手段产生了硬效果,为打造“约谈蓝”,以临沂为样本的城市们壮士断腕、刮骨疗伤。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环保的本职工作上升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伪命题。
科学层面,26个城市将在年底交出源解析结果;新晋院士名单中不乏研究大气的学者;面对年底几度过千的严重污染,厄尔尼诺现象被认为是雾霾频率增加、程度加重的“推手”。
对于老百姓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和最为相关的,当数弥漫在12月份的全国大规模雾霾,以及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红色预警。
综观上述新闻,除了红色预警,少有公众的影子。这里或可导出年雾霾虽有新闻,但看上去都是旧闻的原因:雾霾的治理和科研是对上的——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或为了决策作科学支撑。而在对下,也就是公众这边的北京中科医院忽悠北京中科医院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