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哭了!
我是天底下被误解最多的人
▲电影《孔子》剧照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周年。
(祭孔大典)
唐唐的学生阶段,几乎被这位长得像尼丘山似的老人家占据了大半时光。比如:
小学给你讲孔子故事
▼
《两小儿辩日》插图
初中给你讲《论语》N×10则
▼
初中课本
高中给你介绍孔子跌宕的人生
▼
高中课本:《论语导读》
大学快毕业,还会有老师推荐你
去孔子学院做“文化传播大使”
▼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孔子就是中国汉学文化的代言人。抛开其他成就,光《论语》这本段子集,我们这位孔圣人就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思想经验。三观正,方法顺,效果好,真不负其万世师表之名号。男女老少,谁不是张口就能来几句“子曰”。
当然话说多了,说久了,自然也会出现许多“面目全非”的解读。今天唐唐就列举一下孔子被后世误解的“五大罪状”。
学而优则仕子曰:读书=做官?NO!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很多反对儒家思想的人,批评孔子是“读书做官论”的鼓吹者,并且以“学而优则仕”作为有力证据。
上学考试时每张试卷总有两分是因为审题不清而丢失的。首先,论语中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用学生的话来反驳老师,孔子表示:这个锅宝宝不背。其次,这句话中的“优”其实是个通假字,通悠闲的“悠”,子夏是想强调,做了官也不要忘了学习,而且要“终身学习”,当然,你读书好了,才有机会从政,否则不学无术岂不害人害己?
以德报怨子曰:我教你当“受气包”了吗?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通常我们的理解为,别人越是欺负你,你就要越对他们好,要用爱去感化,听起来多感人,简直可以做圣母了。然而,这又是一件因为断章取义而造成的冤假错案。
《论语》中原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大概意思是,学生问孔子:“老师,有人打我,我要对他更好,羞愧死他,可以吗?”孔子回答:“完蛋玩意儿,别人对你好,你再对他好,别人要是那你,那你该咋办咋办呗,受什么窝囊气?”以后可得小心那些用“以德报怨”劝你的人了。用郭老师的话说:“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克己复礼子曰:我也曾有爱慕的她!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这句话含义的转折点,还要归功于宋代大思想家朱熹,他的解读是“克己,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并由此衍生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思想,不用说,这个思想又被安在了孔子的头上。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思想都具有社会性,在宋朝那个特定的年代,也许就需要这样的解读。但试想一下,如果孔子真的是“禁欲系”男神,《诗经》当中的“关关雎鸠”云云,大概早就在孔子编修《诗》的时候删光了,今天我们哪还能用这些华丽辞藻撩妹?
电影《孔子》剧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我是“玩弄权术”的愚民者?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很多人理解成“小老百姓,知道那么多干嘛?最好浑浑噩噩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这句被历代封建君主奉为至宝的“至理名言”,也成为孔子帮助统治者玩弄权术的重要“罪证”。
标点符号真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只可惜距离春秋时期晚了那么千百年。《论语》中原话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概意思是,诗礼乐这三样东西,都是教化民众的基础,这三样都学好了,就让他们自由发挥,没学好就先让他们知道这三样。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有的思想。
老而不死是为贼子曰: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唐唐第一次看到也被吓得一哆嗦,很多不愿意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都会用这句话来为自己辩驳,你看,孔老夫子都是这么说的!
这句话原句是“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小的时候不讲孝悌,长大又没什么令人称道成就,老了又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是个祸害,所以凡事都讲究个前提,掐头去尾的“择菜”式理解只会让人贻笑大方。
总结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为人处世的宝库,《论语》带给我们的财富不可估量,难怪能得到北宋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至高评价。孔子,这位我们印象中渊博又古板的学者,用《论语》向我们传达他的睿智幽默。也许,我们真该好好静下心来,从《论语》中获取更多平凡却精辟微妙的智慧。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