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之行的第一站我们来到《南方周末》,参观他们的工作环境,并与副总编辑杨和平进行交流。
南方报业集团大楼
打造“新闻艺术品”
刚刚走进《南方周末》的工作楼层,我们就被这里的记者人数惊到了,小小的23层承载了整个编辑部,而毎个办公室里都是空荡荡的,记者们都已奔赴新闻现场。在这里,50多个采编人员,负责每周发行的28个版面。
除了每周一和周四聚集在一起召开周会和编前会,其余时间记者在外四处奔走采写。整个成稿过程短则一周、半个月,长则上个月,有的新闻事件甚至跟踪长达几年。也许有的选题长时间都没有起色,或因缺乏核心信息而中途夭折;有的选题其它媒体早有涉猎,那他们需要挖掘出独特视角;有的话题专业性非常强,则需要被转化成公共题材……深度报道所需的长时间跟进,注定了这群人不仅有极强的新闻敏感、善于宏观把握和细节深究,更有一份坚守的新闻理想与情怀。
近年来,新媒体崛起的大环境给坚守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人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外部的诱惑也非常大,这几年陆续有一些人员被知名互联网公司用高薪吸引去。现在能留下来的人,是因为那份执着的新闻理想与情怀。
南方报业集团介绍展厅
副总编辑杨和平笑称南周人都有“精神洁癖”,他们追求有深度和温度的新闻。在新闻已成为一种“快消品”的今天,南周人的精益求精打造了这份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周报。南周的选题会,采编人员有任何意见都直言不讳,观念的交锋开拓出更广阔的思路,可能这样的企业文化下,才能诞生《南方周末》独有的、犀利而深刻的风格。
杨和平说,在这里没有人会重视出身、学历,只重视才能。在传统媒体人才大量流失的今天,和这份报纸一起坚守的,就是他们的情怀和笔。
《南方周末》荣誉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