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刘柠、许知远
《东方历史评论》
以下内容整理自年11月17日单向空间·爱琴海店沙龙。主题为“传媒视野中的日本镜像与真实日本的错位”。主办方为单向空间、东方历史评论。
开场引言: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东方,又是西方;既能给我们带来世界主义气息,也能不时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很多人对这个国家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爱恨交加。这一切是因为中日关系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今年是日本明治维新周年,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将“中华文明”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但是此后两国关系日益复杂。甲午战争给中国人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早期革命民族主义情绪正是自甲午战争开始滋生;随后,战败的中国与日本意外度过了大约十年的“蜜月期”,两国进入了很微妙的阶段;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黄金十年却被日本打断了,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另外一条轨道,直到今天。我们今天首先要讨论一篇文章,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媒体如何呈现日本形象。早先中国官方媒体呈现的日本,后来出现在市场化中文媒体上,让人们对日本的认知有了全新的态势。刘柠的新书中有相关分析(《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今天的话题不妨从这里谈起。
1刘柠:《晚近十年汉语传媒写作之回望》一文是书中“附录”,那篇文章是我在“腾讯·大家”的成立笔会上,于香港中文大学论坛上的一个发言。我觉得,论坛举办的那个时点,恰恰是中国商业媒体开始呈现式微的时间点。活动不久前,发生了“《南方周末》事件”,“南方系”已开始呈现式微迹象。因此,我觉得那个时点恰好是可以对晚近十年的商业媒体发展做总结的时候。
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切入视角呢?因为,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日本,实际上是通过媒体来呈现的,读者所接受的日本、他心目中的“日本像”等,都是通过媒体来呈现的。当然我们可以去日本自由行,去东京、京都、北海道行脚,那样我们会看到日本的一部分真实,但是大多数的读者所接受的日本,依然是母国的主流媒体所传达的日本印象。所以,问题就来了:读者从媒体上看到的日本,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日本?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哪怕它的媒体再发达、再公正,但它所描述的那个国家,即媒体所呈现的日本镜像肯定并不等同于那个国家的“真实”(rality)。这是一个常识。不要说中国媒体,日本的传媒那么发达,很多像《朝日新闻》《文艺春秋》那样的百年老店,甚至年老店的媒体,可是今天,它们传达给读者的依然是颇有问题的中国像。
唯其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媒体所呈现的“镜像”跟实际的日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有多大的“温差”。搞清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就能知道,真实的日本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说,一个单向街书店的读者,拿着三年签到日本各地去行脚,在京都、银座的街头,在某个吃茶店、居酒屋,所见到的那种其实非常商业的、“温良恭俭让”式的微笑,难道就代表真实日本吗?也不尽然。一个国家非常复杂,你所接触的那样的一瞬,那样一个场景,只能代表它很小的一个面向。整个国家是一个多面体,或者说是一个球体,有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色彩。所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真实”,其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因此,我觉得探究媒体所呈现的镜像跟那个国家的“真实”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有多大的“温差”,这才是真问题。对此,我个人是从对日本媒体的接触开始切入的。也就是说,我一开始更加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