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您现在的位置: 南方周末_报纸历史 > 报纸特点 > 说大白话,天气预报能报得更准

说大白话,天气预报能报得更准

发布时间:2022-12-30 18:15:17   点击数: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nb.ifeng.com/a/20180331/6472849_0.shtml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地理区划规范》和《国家级气象服务产品地理用语业务规定》,强化气象服务用语地理区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就是说,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北部、华西、黄淮、江淮、江南等词将不再频繁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简明易懂的“北京西部”、“湖北北部”、“江苏南部”等。消息一出,不少自认为“地理学渣”的网友大加赞扬,终于听着不糊涂了。当然,一些生活在省界、市界的小伙伴也要留个心,虽然天气预报说的是隔壁省下雨,但同在一片云彩下,该带伞还得带。

网络上对天气预报中地域术语的吐槽由来已久。有观众被预报中的“西北地区东南部中部偏北地区”绕晕了,琢磨了半天才明白——这块地方从行政区划上说大部分在宁夏。于是有网友抱怨为什么天气预报放着人人都懂的地名不讲,非要用如此绕脖子的十三个字来表达?央视一位天气预报主播专门解释说这是规则。

没错。天气预报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讲究用科学术语。但天气预报又是与每一个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服务就得“说人话”让大家全都听得明白。同时,天气预报还有因传播渠道不同带来的字数要求,要用最简洁的表达传递最准确的信息。所以,看似三言两语,其实这是一门很讲究的技术活。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规范和规定,可以说是努力在上述两个高标准严要求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地理术语少用不等于不用,毕竟有些大范围的天气现象如果一个个读省份名称会占用大量时间;而尽量多用明白易懂的“省级行政区+方位”的方式,可以让信息更精准快速地传递,也方便听预报或者看文字预报的人,毕竟不是人人眼前或者脑海里都有一份立体地图可以随时调阅。

说起来现在的气象服务水平早已大幅提升。比如建成了“分钟级、百米级”的冬奥预报服务系统,形成了“靶向式、跟进式”气象服务工作机制,可提供面向赛事、公众和应急管理的全方位气象服务。面向大众的服务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准确程度上,还是播报的方式上。比如广州市气象局去年就宣布会强化服务用语的趣味性,用“落雨大、水浸街”之类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很多年以前,上海的预报用语中就不光有小雨,还有更让本地人感觉亲切的“毛毛雨”。

气象服务的宗旨是服务大众。在充分尊重科学、表达精准的全体下,由官方指定规范,尝试在天气预报中使用一些大白话,让人更容易理解记忆、更信息传播得更广,无疑是对社会非常有益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丽

编辑张丽

流程编辑刘伟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0learn.net/bztd/15249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