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读楚人应该读一读楚国史
发布时间:2017-6-23 1:23:33 点击数: 次
—泰戈尔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行·读第十一期11楚我10月28日从长安出发,历经商洛、镇安、安康、旬阳、十堰、荆州、常德、郴州,11月1日回到深圳。无意之中,走了跟楚国历史有密切联系的一条路线。楚人是上古华夏族的一支,所谓祝融氏的后裔。楚人发源于河南新郑的祝融之墟,但考古上支持楚人发源于鄂西北的汉水中游地区,当地商周时期的辽瓦店子文化上承殷墟一期文化,下接楚文化,被中国考古界认为是楚文化发源地。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参与周文王姬昌的起兵灭商,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楚国是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周惠王曾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以芈楚为核心的楚族以鄂西北为根据地不断扩张,向南方扩地方圆千里。至战国时期,楚国控制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绝大部分。战国晚期,秦国崛起,楚国衰败,公元前年,楚亡于秦。楚人一词严格来讲,仅指楚公族。河南大学先秦史专家、《楚史稿》作者李玉洁教授指出:楚公族以芈姓季连部落后裔为主。早期楚国因为文化落后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关于“楚”这个名字的来历,据楚国史官撰《楚居》中一段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楚就是“荆条”之意,),至今人们也常荆楚连称。楚国的都城在哪里?商朝后期时,楚人逐渐从最初楚人的发源地河南新郑一带,南迁到河南淅川一带。周康王时分封熊通建立楚国,都城在丹阳,学界有争议,一说在陕南豫西的汉水中游,一说在今湖北枝城,最新的考古资料支持河南淅川说。楚文王时期,迁都“郢都”,这是楚国第二处国都,在相当长时期内,楚国都以此为都。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楚国自文王开始一直定都于“郢”,在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北的纪南古城,仅仅在楚昭王期间短暂避祸于“鄀”;但也有一种说法,楚国曾经几次迁都,但都称为“郢”。公元前年,楚顷襄王在位期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国迁都于“陈”,称为“陈郢”,在今天河南淮阳。楚考烈王在位期间,前后两次迁都,考烈王10年(公元前年),迁都矩阳,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不太清楚考烈王22年(前年),迁都寿春,为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寿春镇。此后直到楚国灭亡,寿春一直是楚国国都。我最近两年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历史充满了兴趣,准备把主要各个国家的历史都读一读。其中最感兴趣的是郑国与楚国史。概因我的故乡很长时间属于郑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又曾经属于楚国。国内主要的“楚国”通史著作,主要有三种,一是湖北省社科院的张正明教授所著《楚史》,一是河南大学李玉洁教授所著《楚史稿》(后来另出了一本《楚国史》),一是荆州长江大学魏昌教授所著《楚国史》。我也很提倡各位都可以读一读自己所属族群的历史著作,弄清自己的家族是怎么来的,虽然也可能根本弄不清楚。这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楚史作者:张正明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楚史稿作者:李玉洁出版: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作者:魏昌出版:武汉出版社本文作者老金——曾为《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媒体人,策划过大型系列专题“角落里的中国“等媒体产品,因特虎网络发起人及深圳“三剑客”之一,主编过“民间版深圳蓝皮书”。年7月,辞去深圳某高管工作,与13岁的“反叛期”儿子开启为期一年环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