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1日和18日,南方周末报社与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推出《丝路交响——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报道》,特刊共计32个版、50余篇稿件。
其中,特刊共有14个版面刊登了38位国际友人的专访稿件,该部分内容由解读中国工作室负责联系采访。以“借嘴说话”的方式践行中央外宣工作“融通中外”的新理念,不仅有利于团结国际舞台上的“知华、友华、爱华”力量,还有力地抨击了西方舆论场上“产能过剩转移”、“地缘政治扩张”等恶意攻击论调。
在《“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一文中,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指出,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它推动了合作,却也传播了恐惧和暴力。全球化不仅没有加强各地的联系和对话,反而带来了新的相互排斥、孤立和极端化,互不信任态势的抬头正威胁着全球自由贸易。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罗世礼、澳大利亚前外交部长鲍勃·卡尔等16位国际政要以及5名驻华高级外交官也接受专访,分别从全球化进程、中国带来机遇等多领域多领域,深入解读“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价值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著名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在撰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塑造者和创造者。马丁·雅克的文章是对西方舆论“中国是国际体系的搭便车者”的理性回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则指出,“一带一路”会把一些国家联系起来,促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互联系的进程。
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总裁梅林德、惠誉评级首席经济学家布莱恩?克尔顿、土耳其中央银行高级经济师尤科赛尔?戈迈兹等10余位海外一流学者,以及美赞臣营养品公司总裁柯思博、美国莱纳公司总裁克里斯·马林等10位国际商业巨头也接受专访。
上述受访人士不仅有着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更是多次来华,是国际舞台上重要的“知华、友华、爱华”力量。通过“借嘴说话”的方式,特刊向海内外读者准确传递出主流、理性的中国声音。
年6月6日,解读中国工作室收到来自南方周末报社发来的感谢信称,解读中国所提供的采访内容高端、专业、大气,又不失感染力,对于《丝路交响》专题报道品质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丝路交响》特刊发行时,正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特刊为论坛的召开营造了积极而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