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您现在的位置: 南方周末_报纸历史 > 报纸广告 > 从ldquo珠三角rdquo到

从ldquo珠三角rdquo到

发布时间:2021-1-9 22:26:22   点击数:
写了一半的“废稿”

部门电话例会及评报,主持人让我谈谈“粤港澳大湾区”一文的采写心得。简单介绍了一下该文写作的背景及采写过程后,我突然问肖华,“你还记得八年前我写珠三角的稿子吗?”肖华迅速回答道,“当然记得。”

“这篇稿子其实是那篇没写完的珠三角报道的下半部份,”我说道,“当时还为此写了一篇很长的业务论文”。放下电话,我在电脑里找到了八年前的那篇报道初稿,以及题为“珠三角的困惑”的业务论文,不由感慨万千。

八年前那篇只写了一半的报道,题为“珠三角一体化:转型与转向”,导语中写道:

“过去的珠三角是一支面向国际市场加速冲刺的混合舰队,在向国内市场调头的过程中,这只松散的舰队首先要将自己变成一艘更具竞争力的航空母舰。”

报道的背景是当时广东省发布“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各媒体竞相报道。《南方周末》也推出了相关专题,我自己的任务则是在其中采写关于粤港合作的部份。

然而这个最初看起来并不复杂的报道选题,最终却在我自己“钻牛角尖”的脾气下,变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关于报道中的困惑及反思,可参见公号推送的第二条业务论文《珠三角的困惑》,在此就不多做展开。我当时一个深刻的感觉是,在珠三角制造业的“去香港化”与香港金融业的“泛中国化”的功能转型之下,要以开拓国内消费市场为导向,把珠三角的“小舢板”与港澳地区捆绑而成“超级航母”,从市场角度而言缺乏“深层动力机制”。

而在缺乏这一由共同愿景与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所支撑的区域融合“动力机制”的背景下,我自己并不看好当时行政规划中所设想的“粤港澳城市圈”的前景。

这一尴尬的结论,使得我最初打算操作的“粤港合作”主题失去了依托:如果我直接写出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于是便出现了“稿子只写了一半”的尴尬处境——在梳理完粤港合作的历史后,我对现状却无法置评。

这篇写了一半的“废稿”在被搁置了一年后,被肖华同学找了个由头,以“粤港:从自家亲戚到事业伙伴”为题,发在了另一组关于粤港合作的报道专题里。而报道的下半部份,我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再写出来。

时隔八年之后,再度接到编辑同学布置的“粤港澳大湾区”的选题时,我自己首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0learn.net/bzgg/14894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