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最高级的善良,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味追求回报,往往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即使是善行,也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
《礼记》中记载了“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天灾人祸不断。有一年,齐国闹起了饥荒。老百姓吃不上饭,很多人被饿死。有个名叫黔敖的人,为了博得好名声,就去路上分发食物给灾民。
黔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对着行人大声叫嚷:“不要钱的食物啊!快来吃吧!”不出所料,路上没有一个人愿意搭理他。
好不容易有位灾民经过,黔敖一把将人拦住,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对那个灾民说:“喂,叫你呢!过来吃!”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