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大家都在这一天对老师说您辛苦了,可是大家知道“老师”一词的由来吗?而谁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老师呢?
老师这个称呼的由来
老师称呼的由来老,古时对公卿大夫的尊称.《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这里的“老”均为上公、大夫.师,用于对教师的称呼源自唐代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后,就把“老”和“师”合称作为学生对教师的尊称。
到了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称“老师”.然而,“老师”这个词不是唐朝以后才出现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已经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不过当时仅指年辈最尊的学者.
师父、师傅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很多人以为师傅也写了错别字,其实"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中国历史上对教师的尊称有很多种,比如: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学官名,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
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教习——明朝入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中国最早的老师
知道了老师一词的由来以后,那么又一个疑问产生了,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老师呢?很多人以为是孔子,但其实教师这一职业出现的时间,比孔子的时代要早得多。
孔子画像
中国最早的老师是舜帝时期的一位能臣,他的名字叫夔。
夔是个很贤德的人,他在尧帝的时代就被推举任用了,但是没有给他分配具体的职务。直到舜帝即位后。
舜是一位仁爱的君主,他想要万民归服,却不喜欢动用武力,于是开始宣扬德化,想用音乐来传教于天下。他任命夔为乐正,让夔掌管音乐之事,从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到乐舞表演的组织和指挥,夔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舜画像
夔成为乐官之后,主要任务是教授贵族子弟们歌诗舞蹈,通过音乐的陶冶,让这些年轻人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重,刚强而不暴虐,简朴而不傲慢。贵族子弟们的言行举止代表着邦国的形象,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才能让远方的宾客欣然来朝。
夔首先教学生们用诗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再用歌声把诗中的志向咏唱出来。不仅如此,音调要紧密配合歌辞,音律要符合音调,各种演奏乐器之间也要互相配合,不能相互干扰。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起到沟通人神的作用,使万物达到和谐。
古人非常重视音乐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和谐会促进政事或人伦的和谐。所以夔曾经感叹:敲起石磬、搏拊吧,弹起琴、瑟大声歌唱吧;大家扮成百兽酣歌狂舞吧;让百姓和贵族都一起融洽地娱乐吧!
夔的历史功绩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春秋时期,鲁哀公曾经询问孔子,传说夔只有一只脚(“夔一足”),这个说法是否可信。孔子解释道:“那时舜要将音乐教育普及天下,于是命令重黎推举一个名为夔的平民来制定基本音调,重黎后又想举荐其他的人,舜却说不必了,舜认为在此领袖只要夔一人便足够了,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舜当时说:‘夔一,足也’而非‘夔,一足也’”因为断句的问题,使得鲁哀公误以为夔只有一只脚。博学多才的孔子为鲁哀公做出了正确解释,大意是,用音乐安定天下,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夔一,足),足见对夔的认可。
舜统治的时代,国土纵横五千里,四海之内的诸侯百姓莫不感激、赞扬舜帝的功绩,可谓“天下大服”,这样的功绩与夔执行的音乐教化是分不开的,所以夔不仅是优秀的乐官,更是优秀的教育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