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您现在的位置: 南方周末_报纸历史 > 报纸内容 > 把孩子培养为音乐大师,需要

把孩子培养为音乐大师,需要

发布时间:2020-12-14 8:44:57   点击数: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图片说明:出生于年的美国小提琴家林赛·斯特林,年参加美国达人秀第五季,她将舞蹈融入演奏,成功进入了四分之一决赛。(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中国琴童很多,但不少家庭培养孩子学琴并非培养“神童”,战略上是为了对抗应试教育,旨在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可战术上又往往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比如重复练习,考级等。再者,琴童缺乏和音乐行家、学生频繁接触、交流和竞争的机会。家庭缺乏自信和野心,也是后劲不足的原因。

有幸读到《音乐神童加工厂》,爱不释手。此书翻译得不错。译者有一些好习惯值得借鉴。比如书中人名很多,译者不忘在初次出现时用括号标出原文,这样便于读者随时查找。看完中文版后,我还从图书馆借来了它的英文版,推荐给我女儿去看。本书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出版,但篇幅缩减了不少。中文版反而是全本。此书英文版名字为ProducingExcellence:TheMakingofVirtuosos.“Virtuoso”是指在音乐或其他领域出类拔萃的大师级人物,不等同于中文中的“神童”。“神童”二字会让我们想起年少时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之类人物。这些人年少成名,才华横溢,最终兴许昙花一现,不能超越技能的音速,成为大师(virtuoso),这中间不乏培养方法上的谬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年少成名,家人如获至宝,带着他四处敛财。方仲永在技能上只出不进,最终“泯然众人矣”。

艺术常常是不成功则成仁的豪赌。从神童到大师的道路上,一将功成万骨枯。小提琴独奏是竞争激烈的名利场。即便技艺精湛,最终才华能否套现,化作功名甚至生计,也难以逆料。刚来美国时,我们住在一位钢琴家家中,常听到音乐界竞争的趣事。比如某小城市乐队招聘一位小提琴演奏者,竟有人应聘。没被选中的人中,不知有多少沦为“饥饿的艺术家”。这还是竞争一个交响乐团的职位,而非书中说的独奏家。

首先得有名师

此书侧重介绍参加大师班的琴童。在通往大师的路上,这些琴童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首先,他们必须有名师。名师有学派和师承。小提琴演奏家中有俄罗斯学派、东欧学派、西欧学派。此间还有进一步细分,西欧有法国学派和德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中,有不少是犹太小提琴家。年大清洗后,俄国犹太人大量迁徙至巴勒斯坦,当时“几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背着一个小提琴。”基于地域、学派、师承的老师,对琴童发展有时是催化剂,有时是绊脚石。好老师对培养学生不惜工本,不但传授技法,发扬传统,还会在国际比赛中发挥影响。他们开始教孩子练技法,末了带孩子进入音乐殿堂,让其领悟音乐之美、演绎之法。师生之间后来还教学相长,在乐坛彼此借力。

用心的老师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悉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0learn.net/bznr/14888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