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您现在的位置: 南方周末_报纸历史 > 报纸内容 > 比起逻辑和事实,是否情感澎湃的雄辩更能获

比起逻辑和事实,是否情感澎湃的雄辩更能获

发布时间:2022-7-15 11:03:40   点击数:
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czktmy.com/m/

好问题,这也是我参加辩论赛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终于把坑填完了,长文慎点。

  

一、说服的概念:短期or长期

  在展开我的论述之前,我想先说说一些更加基本的东西。

  不同于

莫志霖的意见,我认为一场辩论(不仅是辩论,事实上,所有类似的交锋都是如此)的双方所表达的并不是一个,而是一个或者叫。辩论界有位黄执中前辈有句话说,事实不可辩,唯价值可辩。事实本身就是摆在那里的,是客观的、全面的,只是因为看的人抱着不同的价值观去看,同一个事实就可能被看出了不同的方面,这样被加工后得到的事实就变成了,其实质就是在某种价值观作用下的对某种事实的认识。

  举个例子来说。马路上有位老人跌倒了,有一个路过的小伙子走上前去扶起了老人,但恰好老人有老年痴呆,就一口咬定是小伙子撞倒了他,于是小伙子将老人重新放回路上转身离去。前面发生的这一件事本身就叫做事实,事实的真相是不因为我们意志的改变而变化的。但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看出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站在小伙子一方,潜意识会选择性忽视老年痴呆这个诱因,由此出发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的人站在老人一方,考虑到老人的病因,由此感慨这名路人完全没有尊老爱幼宽容大度的传统美德。在这两种对立的看法中,“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和“完全没有传统美德”就是在价值观影响下产生的,其形式主要表现为某种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就是主观评价,而这就是双方对立的实质。

  多句嘴,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发生的事件的时候都不会采用纯粹的客观报道,研究其用语我们就能够感受得到作者传递的某种特定的价值,典型案例参考《环球时报》和《南方周末》。

  回到正题。因此,在双方乃至多方的争论当中,所要达成的“说服”的目的,就是要让第三方(即独立于争辩各方的观众)能够接受并认同自己的观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认同的实质是接受并认同了得出这种观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会表现得相当明显,例如知乎有些答案中明确的反中医倾向、反处女情结倾向(当然,我并没有说这两者有什么问题,这里只是作为一个例子加以运用),有时价值观也会表现的很模糊很隐晦,往往隐藏在答案的字里行间或者整体感觉中,例如我的这篇答案,就是隐藏了我更喜欢逻辑表达的这种价值取向,但是表现并没有很明显。

  从上面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认同某种观点的时候,就是在认同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说服效果是不同的。我在这里将说服效果分为两类,短期认同和长期认同。短期认同就是题主说的“怒赞”这种情形,长期认同就是我们会放在自己的收藏夹里,每当遇到疑问就可以拿出来看看的答案。而题主所列举的两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价值观之下会具有长短不同的影响效果,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部分,针对不同价值观的说服方式分析。

  

二、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效果:逻辑说服vs情感说服(以辩论赛为例)

  如上所述,背后的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清晰明确和模糊隐晦;同时,对某种观点的表达也有两种方式:逻辑推理和情感渲染。但是这两种说服方式取得的效果究竟如何,还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观点来看。

  题主使用了年大专辩论赛武大和港大的那一场比赛作为例子,事实上,这场比赛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逻辑说服和情感渲染两者的优劣,使用逻辑方式进行推理的港大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逻辑说服就不如情感渲染,其根本原因是,打得太差。

  相比于这一场,同样是这一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武汉大学vs马来亚大学的那场著名的“金钱辩”(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才更好地展现了逻辑说服与情感渲染之间的区别,由于对阵双方实力势均力敌,这种对抗才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不同的说服方式各自的优点。

  贴个地址上来吧:

金钱是万恶之源_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这场比赛被公认为历年辩论赛最经典的对决之一,可以说已经被辩论界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翻来覆去讨论了无数次,但我在这里只想来说明逻辑说服与情感渲染各自的表达效果究竟如何。

  正如题主在之前那场比赛中看到的,年的武汉大学(即黑方)喜欢采用渲染式的说服方式,即在场上使用大量的事例、排比和华丽的语言来打动现场观众,让人们听后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从而在心里不知不觉地认同他们的观点。推荐题主去看年的半决赛,武大vs新加坡国立大学,成败论英雄的那场比赛,在那场比赛当中,武大的这种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武大的这一特点在最后有分析)。

  而回到我举的例子,在这场比赛中,马来亚大学使用的就是典型的逻辑推理式论证方式,从基础的概念定义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一层一层逐渐逼近自己的结论,最终使己方观点得到证明。这样的说服方式具有比较强烈的可信度,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如果表达不当,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但显然,马大的辩手们并不缺乏这样的表达能力。

  两种论述方式各有千秋。

  如果将一场争论比作两军交战,那么武大模式的情感渲染(区别于后来世新大学黄执中的情感渲染,最后有分析)就是擂鼓三通全军突击,用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去发起全面进攻,这样的论述方式很容易突破一般人的思维,首先从气势上就认同了这一方的观点,然后在思维被打乱后就会不知不觉地跟着这边的论述进行思考,最终得出“啊,这个答案好棒”这样的结论。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就在于,由于这种方式不强调逻辑的推演,而是直接从某一种价值出发进行大量的演绎升华,然后用比较激烈的语言为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这就导致观众在初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时容易受到感染而表示赞同,但在之后使用一般的逻辑进行推理就会发现,这样的答案其实有很多漏洞不堪一击,即所谓的“短期”的说服效果。知乎上有很多言辞激烈的吐槽型答案都属于这一类型,而这类答案却总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赞同,就是由于这样的论证方式导致的。

另一方面,同样是在战场上作战,马大使用的逻辑推理式的说服方式就类似于稳扎稳打,我不追求一开始就全面进攻,而是默默地在部队的掩护下一点一点向前推进,边推进边修堡垒,每拿下一处阵地就要经营得滴水不漏,一点点压迫对手的生存空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由逻辑推理的本质所决定的。逻辑推理一般的论证就是,先从一些公认的基本的概念出发,先证明某一个小论点,然后再从这个小论点出发去证明下一个中论点,最后综合这些中论点从总体上证明我方所持的大的观点。这种推理方式由于有坚实的逻辑作为基础,因此会引导观众一步一步认同自己的观点,最后观众有种仿佛是自己得出这样的观点的感受,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度会比较高,也比较持久,因为你的情绪可能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但逻辑是永远不变的。

  不过这种论证方式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由于逻辑的要求比较严密,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可能会变成所谓的“干货”(事实上,自从01年马大战胜了武大之后,武大的“花辩”打法逐渐没落,纯逻辑打法开始兴起,但这也使得比赛越来越无聊,往往陷入了对某种形式逻辑结构的争论之中,这种趋势发展到05年的电子科技大达到了巅峰,这让国际大专辩论赛失去了很多观众的支持,最终没落),而很多人根本会没有耐心看完很枯燥的全文,或者是看完了却也只是发出“不明觉厉”的感叹,这也是为什么知乎上有些很棒的逻辑性很强的答案得不到什么赞同的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网上有时会有关于某歌星的唱功的评价,部分批判者和脑残粉之间使用的就是两种不同的论证方式。有些批判者会从乐理的角度出发,对歌手唱歌时的各种表现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最终得出“这位歌手的唱功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甚至从专业角度来看,有很多地方是不正确的”这样的结论,全文论述下来往往要几百上千字。但是脑残粉们就不一样了,像几乎已经变成笑话的“你不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Youcanyouup,NocannoBB”这一类的回应,就是在通过简洁的语言反复强调某种价值,然后达到说服的效果。

  看上去一个专业一个业余,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一个完善一个片面,双方的支持率应该会有很大的差异才对,可是事实上,双方的支持者其实是势均力敌的,甚至有些时候一千字的分析还敌不过一句话的反驳(其实我更想说这类似于口号),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或许会问,你一开始就把价值摆出来,但是这么长的第二部分写完没看你提到一点价值,你一开始说那些有什么用呢?

  这就进入了我们的第三个部分,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论证策略选择,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价值观会决定了某种说服方式的论证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

好文推荐

华语

郭航初:立论怎么做才能比较清晰?

华语

二辩的作用与配合

华语

身为一场辩论赛的评委,应当怎样有效地做笔记?

排版章敏君

素材薛德轩

审核:李玥、刘舒煜、王钰林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520learn.net/bznr/15222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