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杨柳青的年画重手绘,所以每一幅年画都是有温度的,我们每一幅年画里面,都有一个故事。
通过年画就是把年画里的美好,像是一颗种子一样,种在孩子的心里,然后并且通过年画呢,让孩子懂得一个道理,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金绣“盘”牛祈福祖国
来自苏州的朱学勤是一位苏绣的传承人,她的技艺同样跟画有关。新年将至,她会用手中的技艺,描绘怎样的美丽画卷呢?苏州苏绣非遗手艺人朱学勤:今年是牛年,我想给大家送一头富贵牛。牛象征着富贵,而且牛就是特别勤劳。牛年我们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盘金绣的工艺流程,它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是画稿,稿画完以后,我们就选线。选完线就开始在画好稿的图上面,可以用金线把它给盘起来,盘在面料上面。然后用丝线,定小针,把它给固定好。容易盘的过程当中,线铺不平。我们称它为弓起来。这个盘金的要素就是练基本功,其实它没有像我们乱针绣那么多,根据不同的观感,不同的那个角度,然后它针法变化幅度很大。但是我们盘金它只有一种,就是你要扎实的基本功,做到足够细心就可以。边盘然后一边定小针。红色是我们中国的代表色,因为它比较喜庆,然后也是我们的中国红,就希望我们大红大紫。然后金线,我希望它能够像金灿灿的阳光,然后洒在那个大地上面。我的愿望还是要在未来的路上,把苏绣之美传达给每一位喜欢苏绣的人。别样房车真潮玩驾着牛车去旅行
我们常用“高头大马”这个词,从侧面来形容古人乘马车出行的壮观场景。但是,历史上,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才是最潮最嗨的出行工具。现在,我们一起犇向湖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这里馆藏着牛车出行成为潮流的经典文物。青瓷瓦车定格三国时期牛车出行历史瞬间
昂首挺胸直视前方,吐个舌头喘口气儿,甩一下牛尾再加把劲儿,毕竟拉着有12根辐条的卷篷车,负重前行。牛劲儿十足,因为车轮巨大、车厢开阔,专家介绍,里面甚至可以摆放桌子,用来饮酒、下棋。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青瓷瓦车,定格了三国时期,古人乘牛车为流行的早期阶段。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彭心贝:在之前牛车的地位非常低下,在东汉初年的时候汉章帝时期,有一位太守出行的时候乘坐牛车,而被认为有损古典,因此受到降级处分。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牛车逐渐成为了当时的皇帝官员贵族出行的代步工具。西晋陶牛车魏晋时期驾牛车出行最潮流
在中国,用畜力驾车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至夏商时期。不过先秦时期,贵族们日常乘用的一般都是马车,战争中使用的也是马车。到了西汉初年,社会动荡,马匹锐减,《史记》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天子尚且难以凑齐乘用马匹,将相只能屈就牛车了。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翟胜利:到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开始推行推恩令,有一些贫贱的诸侯,开始以牛车作为日常乘用的工具,推动了牛车作为日常成用工具在社会上的普遍推广。经过改造的牛车相对来说比较安稳舒适,所以牛车在汉代的灵帝、献帝时期一度成为社会时尚。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这件西晋陶牛车,增加了轿厢,安上了顶篷,顶篷还有竹木制作,篷车外面挂上幔帐,既华丽又能遮挡蚊虫,尤其适合野外郊游。从魏晋开始,牛的造型也变得夸张起来,凸显力量奔放,或彰显朴实沉稳。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龙霄飞:乘牛车可能在普通人一般来说,感觉好像另类的这种做法似的,魏晋时期牛车也是适应了当时这种慢节奏的生活的一种反映,因为当时也讲究玄学,讲究清谈。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翟胜利:可以想象牛车跟当时的竹林七贤所传达出来的文化追求是相一致的。北齐陶牛车留影牛车出行最高光时刻
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南北朝时期北齐陶牛车,则让我们看到了驾牛车出行高光时刻。这头牛四肢粗壮孔武有力,颈部鬣鬃繁茂,双目望天,耳后装饰两根假牛角,显得飘逸又厚重。专家介绍,这件双人乘的牛车,在当时才属于中等豪华的档次。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翟胜利:牛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超越马车,成为中国交通出行的主流的交通工具。唐代中期以后,马又取代牛,成为当时交通出行当中的主力。从唐宋开始,随着轿子、肩舆的出现,牛车出行退出潮流,但古人的出行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宝马雕车香满路”也反映了马车重回潮流。另外,专家介绍,秦汉时期,严禁私人宰杀耕牛。到唐代才开始允许食用已经病逝的亡牛,到了宋代以后,食用牛肉才慢慢普及。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翟胜利:纵观整个中国传统古代社会,牛车始终是运送货物、负重致远的主要交通工具。编辑网信办来源
央视新闻欢迎分享转发
转载须注明来自网信蓟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