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天文台地处西佘山之巅,其前身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年建造的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佘山天文台,占地面积余平方米。
十九世纪末的佘山,当时还没有天文台。
佘山天文台整体为欧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楼,呈十字架形,东长西短,南北两翼对称。天文台观察室圆顶位于十字中心,直径达10米,球顶体身高度为18米,室内有10吨行车,观测室能度旋转。
天文台中安放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是我国最早的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共拍摄了近万张天文底片,是极其珍贵的天文观测资料。另外还有30厘米、15厘米、10厘米等各种口径的天文科普望远镜供参观者观星赏月。
圆顶东侧建有子午仪室,内装口径6厘米的中星仪,用以观测对钟。室内建筑保存完好,室内的壁炉、图书室等依旧保留原有格局。
佘山天文台是法国天主教会留下的建筑,身为佘山天文台第一任台长蔡尚质和继任台长劳绩勋同时也都是神父。
年8月,天主教江南教区郎怀仁主教与耶稣会江南传教会会长谷振声,在徐家汇召集了一次会议,决定成立“江南科学委员会”,并决定由高龙鞶神父领导
佘山高近百米,是设立天文观象的理想地点。佘山开建天文台的相关准备工作在年开始,天文台于年完工,紧邻年建成的圣母大堂。
薄神父原拟主持佘山天文台事务,但他被调往印度工作,蔡尚质代替他被委派任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着手规划,开始观测工作。
蔡尚质(中文又名薛华立),字思达,年10月22日生于法国St.LaurentdesAutels,年进入耶稣会,光绪九年(年)来上海,在徐家汇观象台工作,筹办并负责授时部门。
他用两年时间测定长江沿岸50个城市的经纬度,并编制出版《扬子江上游地图集》,为往来的轮船服务。—年,他主持佘山天文台工作二十余年,倾注大量心血。
在佘山工作期间,他开展了大量天文观测,尤其是恒星、太阳黑子照相观测,其观测结果主要发表于此刊物。
他与别人合作完成中西星名对照星表,是第一部用现代形式写出的中国星表。所著《赤道带照相星表》,曾获法国科学院奖金。
他不仅主持安装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望远镜,还开展对太阳黑子、日珥、光斑等课题的观测和照片拍摄,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清宣统二年(年)哈雷慧星回归时,开展跟踪定位观测,并拍下慧核爆发的珍贵照片。年,他创办《佘山天文年刊》。
他与别人合作完成中西星名对照星表,是第一部用现代形式写出的中国星表。所著《赤道带照相星表》,曾获法国科学院奖金。
佘山天文台,建于公元年,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台,也是我国天文研究中心之一,它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天文资料。
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天文台佘山站以百年老台为基础,建成了国内第一家专业天文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
博物馆以丰富的历史内涵加上现代展示手段,使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资格天文台再度焕发了青春,成了极受欢迎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