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只是人生当中很小的一件事情而已。”
配图
《路边野餐》剧照
前言
在春节还没结束的一个周日的夜晚,应游天龙老师的邀请,我们与项飙、严飞老师在一个非正式的线上空间里,进行了一场颇为正式的学术讨论。大家从各自熟悉的领域和视角出发,围绕“非虚构”这一概念,分享了不同维度的认识与思考。论坛的文字记录如下,希望我们都能在不断地思考和讨论碰撞中,找到自己认同的那一片天地。主持人
游天龙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沈燕妮
网易人间工作室负责人、主编
嘉宾
项飙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
邹思聪
前《亚洲周刊》、端传媒记者、编辑
提问嘉宾
孙哲
上海财大社会学系助理研究员(法国巴黎-萨克雷高等师范学校(ENSParis-Saclay),社会经济历史动态制度研究所(I.D.H.E.S)博士)
杜鹃
赛尔奇-巴黎大学中文系讲师,巴黎第七大学社会学博士
范鑫
印第安纳大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亚分校历史系副教授
陈利
多伦多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历史系暨法学院兼任副教授
Topic1.国内的非虚构写作平台是如何实践的?风格、写作者、受众群、题材有哪些变化趋势?
邹思聪:我曾在《亚洲周刊》和端传媒做记者和编辑,对于非虚构写作很感兴趣,也在尝试写作,做的多是报道、评论的编辑,和学界、媒体都有连接。“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现在国内各大平台都有非虚构写作工作室,如“网易人间”、“谷雨”、个人非虚构写作“中国三明治”等。项飙老师曾在采访中提到,中国近年的非虚构写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引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