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代,因为阅读兴趣,接触很多报刊杂志,印象较深的有《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参考消息》和《体坛周报》,但论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南方周末》。那时候的我零花钱不多,要买这么多的报刊杂志显然是很奢侈的事,因此像《读者》《青年文摘》《体坛周报》这些,多半是借同学的来看,真正买最多的还是《南方周末》,那个时候我都是在县城邮电局大厦一楼的报刊订购处购买《南方周末》。
到后来上了大学,图书馆可供看的书太多了,电脑有了,博客也开始兴起,但我也时常会想起买份《南方周末》来看。再后来参加工作了,有时路过报刊杂志亭,还是会买一份《南方周末》,回到房间从头看到尾。而我也清晰地记得,自己最后一次买《南方周末》还是在年6月份的厦门高崎机场候机室,这之后,《南方周末》就从我的阅读世界中消失了。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南方周末的slogan——在这里,读懂中国。那会我觉得《南方周末》就是全中国最好的报纸,写《南方周末》那样的评论文章就是在对社会做贡献。后来的有些时候,偶尔也会怀念起读《南方周末》的日子,但那已经是回不去的时光。有时候想起来,我不再买《南方周末》也许是拥有了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我的生活已经不需要《南方周末》了。
但我也清楚,绝不仅是我变了,而是《南方周末》也变了。
曾经的《南方周末》视角多元、态度鲜明、评论深刻、观点犀利,在全国纸媒中就如鹤立鸡群一般,显得如此大胆而另类。我记得那时候有不少人在《南方周末》开设评论专栏,至今我仍记得经常看到徐友渔、鄢烈山等人的专栏文章。而后来,《南方周末》能够提供的视角和观点,在我看来同绝大多数主流媒体并无多少差异,很显然,越来越“主流”的《南方周末》已经“泯然众人矣”。正因为这样的变化,我一直没有